拍照技术专业术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曝光三要素如何影响画面亮度?
快门速度、光圈和ISO被称为曝光三要素,快门速度控制进光时间,比如拍摄流水时,1/1000秒会凝固水花,而1/2秒能拍出丝绸般效果,但有人问:"为什么光圈调大后背景更模糊?"这是因为光圈(如f/1.8)不仅增加进光量,还缩小景深范围,就像眯眼时焦点更集中,ISO提升虽能提亮画面,但过高会产生噪点,如同调高收音机音量后出现的杂音。  
白平衡为何能改变照片色调?
相机的白平衡功能用于纠正色偏,在钨丝灯下拍摄,画面容易泛黄,此时选择"钨丝灯模式"或手动设置色温为3200K,就能还原白色,但阴天时若误用"阴影模式",照片会偏蓝,有个常见误区:"自动白平衡永远准确吗?"其实复杂光源下,比如混合霓虹灯和日光,手动校准更可靠,可以对着白纸拍摄作为基准,就像画家调色前先洗净调色盘。  
对焦模式如何应对不同场景?
单次对焦(AF-S)适合静止主体,半按快门锁定焦点后构图,但拍摄跑动的孩子时,连续对焦(AF-C)会持续追踪,类似用鼠标框选动态文件,有人纠结:"为什么有时对焦清晰了拍出来还是模糊?"这可能因为快门速度低于安全值(如1/30秒手持),或主体移动超出了景深范围,试试对焦后微微后退半步,给景深缓冲空间。  
构图法则真的必须遵守吗?
三分法、引导线等经典构图是快速上手的工具,把地平线放在上1/3处能让天空更有层次,但刻意追求规则可能束缚创意,比如对称构图拍建筑时,故意倾斜5度反而能制造张力,有人问:"为什么大师常打破构图规则?"就像厨师最终会超越菜谱,当熟悉规则后,可以尝试把主体压在边角,或用负空间制造孤独感,关键是要明确打破规则的意图。  
测光模式怎样决定明暗分配?
评价测光会平均计算整个画面亮度,适合风光;而点测光只关注取景框中心3%区域,适合逆光人像,但遇到雪景时,相机会误判为过曝而压暗画面,此时需+1EV曝光补偿,试想用咖啡机萃取时,粉量和水压的变化就像调整测光范围——局部测量更精准,但整体平衡更省心。


 ButterflyWingFantasy
 ButterflyWingFantasy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