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摄影学院好照片三要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主体需要明确表达拍摄意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下快门前先问自己:这张照片究竟想说什么?去年在布鲁克林大桥拍游客时,发现画面总显得杂乱,后来改用长焦镜头对准一对牵手的老夫妻,桥索自然变成引导线——瞬间故事感就出来了,技术参数再漂亮,若观众看不懂你想拍什么,就像用高级食材煮了锅糊粥。
光线能塑造画面的情绪骨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午拍中央公园的湖面总像漂着层塑料布,但清晨六点的侧光会让波纹变成流动的丝绸,有次故意在暴雨天拍时代广场,霓虹灯在积水里的倒影比晴天更魔幻,记住光的硬度比亮度更重要,就像做菜时的火候控制,文火慢炖和猛火爆炒呈现的风味截然不同。
构图要制造视觉的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着憋闷?多半是元素挤在画框里窒息了,拍华尔街铜牛时退后三步,让牛角顶破构图框的压迫感反而更强,三分法不是铁律,曼哈顿悬日那组获奖作品就故意把太阳压在画面最底部,留白不是浪费,好比交响乐的休止符,沉默比音符更有力量。
瞬间选择决定照片的生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铁里那个打哈欠的上班族,早半秒是困倦,晚半秒就变成傻笑,用连拍抓鸽子起飞的瞬间,二十张里可能只有一张翅膀展开的角度刚好切割背景,好照片和差照片的距离,往往就是食指按下快门的0.1秒,像钓鱼时提竿的时机,早了吓跑鱼,晚了饵被吃光。
技术要为观看体验服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f/1.4的虚化很美,但拍菜市场全景时反而需要f/8保证每个摊位都清晰,有次用慢门拍旋转木马,孩子们的笑脸糊了,家长反而更爱这种动态真实感,别被参数绑架,就像米其林厨师也会用手抓饭团,关键看最终传递的感官体验是否打动人。


 Bird飞鸟翔
 Bird飞鸟翔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