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摄影类比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参数设置决定画面质感
很多同学刚拿起相机时,总被光圈、快门、ISO这些参数搞得晕头转向,其实可以想象成做菜时的火候控制——光圈是锅的大小(f/2.8的大光圈就像平底锅,能突出主体虚化背景),快门是翻炒速度(1/1000秒能定格飞鸟,1/30秒则会让流水如丝绸),ISO相当于调味料(数值越高画面越"咸",但噪点也会更明显),建议在校园拍摄时,先用光圈优先模式练习:拍人像用f/1.8虚化教学楼背景,拍建筑则收至f/8让整个画面都清晰。
构图法则需要灵活运用
三分法则是老生常谈,但机械地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反而会让照片死板,去年比赛获奖作品《晨读》就打破了常规——将人物放在最右侧,左侧大面积留白表现晨曦的光影,遇到对称式建筑时,完全可以采用中心构图;拍摄运动会时,故意倾斜的地平线反而能增强动感,记住所有法则都是为表达服务的,就像写论文引用文献要自然融入,而不是生硬堆砌。
光影运用考验观察能力
正午阳光在水泥地上投下的几何阴影,或是图书馆台灯在书页上勾勒的金边,这些才是校园摄影的宝藏,有个常见误区:阴天就不拍照,其实多云天气就像天然的柔光箱,特别适合拍摄人像特写,建议随身带张A4纸当反光板,给模特的眼部补光;遇到逆光情况别急着开闪光灯,试试对准天空测光让人物变成剪影,往往更有意境。
后期处理要把握分寸
见过太多饱和度拉满、锐化过度的"糖水片",就像化妆时腮红打成了猴屁股,Lightroom里最重要的其实是"去朦胧"和"白色色阶"这两个滑块,能立刻提升通透感,记住原始格式(RAW)拍摄就像保留实验数据,给后期留足余地,去年有组获奖作品故意做旧处理,但仔细看会发现他仅降低了中间调对比度,高光部分依然保持细节,这种克制反而成就了风格。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