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光圈决定照片的虚实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下,有些照片主体清晰背景模糊,有些却前后都清楚?关键在于光圈大小,比如拍摄人像时,将光圈开到f/1.8,背景的树影会融化成色块,而模特的眼睛连睫毛都根根分明;但换成f/11拍摄集体照,后排人的耳朵轮廓都得清晰可见,这就像用毛笔写字,笔锋越尖锐越容易突出某个笔画,而平头笔刷更适合工整的楷书。
快门速度能冻结时间或制造流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飞鸟时用1/2000秒快门,翅膀的每片羽毛都像被钉在天空;但换成1/30秒拍摄瀑布,水流就变成了丝绸般的雾状,有个学员曾抱怨拍孩子总模糊,后来发现是用了1/60秒快门——这相当于试图用竹篮接住泼出去的水,建议室内拍摄至少保持1/125秒,就像炒菜时火候不够,食材就会粘锅。
ISO数值是光影的平衡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傍晚拍街景时把ISO调到3200,虽然能看清霓虹灯牌上的文字,但暗部会出现类似电视雪花噪点,这就像在昏暗房间里调亮手机屏幕,虽然能看清图标但画质会变粗糙,有个误区是认为ISO越高越好,其实当阳光充足时,ISO100拍摄的树叶纹理比ISO1600时多出30%的细节层次。
构图需要打破常规视觉惯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多数人习惯把主体放在画面正中,就像写字总写在格子中央,试着把黄昏的太阳压到右下角,留出大片暗紫色天空,反而会让照片产生呼吸感,曾有个学员交的作业全是对称构图,后来让他斜着相机拍楼梯,螺旋线条突然让静态照片有了动势,好构图有时需要像端不稳相机那样故意倾斜15度。
白平衡能改变照片的情绪温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6000K色温拍雪景,蓝色调会让寒意从屏幕里渗出来;但调到4000K拍同一场景,雪地就突然有了暖炉旁的温馨感,这类似于用冷白光和暖黄光照射同一张脸,产生的气质差异能差十岁,建议拍摄食物时手动设置白平衡,否则自动模式可能让红烧肉泛出诡异的青灰色,就像给火锅加了层冷色调滤镜。


 Star星之耀
 Star星之耀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