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捕捉人物瞬间的戏剧张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获奖的人物照片往往在眨眼间凝固了故事,试着观察街头老匠人皱眉时额头的沟壑,或是孩童突然大笑时眯成缝的眼睛——这些微表情需要预判,矛盾在于:既要保持相机高速连拍,又得避免沦为机械式扫射,就像钓鱼,连拍是鱼竿,而预判才是鱼饵,建议将快门设为1/500秒以上,但先花十分钟观察被摄者的动作规律,比如抽烟者抬手间隙、舞者腾空的最高点,去年荷赛奖作品《矿工之泪》,正是抓拍到汗珠与煤灰在眼角混合的刹那。
光影如何雕刻面部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侧光能把农民工的皱纹变成大地的裂痕,而蝴蝶光能让少女的睫毛在脸颊投下羽毛般的阴影,但很多人误以为柔光箱是万能解药,其实硬光反而能强化特质,想象用刀背拍蒜和刀刃拍蒜的区别——前者均匀但乏味,后者可能迸溅出意外形态,尝试在黄昏用手机闪光灯直射人物,你会发现粗糙的皮肤质感突然有了青铜器般的史诗感,马格南摄影师常携带小型反光板,不是为了补光,而是刻意制造局部过曝来引导视线。
为什么获奖作品总在打破构图教条
当教科书要求把眼睛放在三分线上时,偏偏有人把后脑勺拍成主体,2019年IPA获奖作品《迁徙》就把难民背影压在画面最下方,上方留出大片乌云,这种"失衡"反而制造了压迫感,就像包饺子,老师傅会故意捏破几个褶子让蒸汽溢出,下次拍摄时,试着把人物挤到边缘,让空荡的环境反噬过来,但要注意,这种手法需要背景有足够的信息量,比如斑驳的墙漆或蔓延的藤蔓。
服装色彩怎样成为视觉炸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缅甸红衣小僧侣之所以成为经典题材,是因袈裟的朱红与灰黑街道形成化学反应,但鲜少有人注意到,获奖作品里的蓝衬衫老人在菜市场,其实经过了色彩陷阱设计——拍摄者提前踩点,专挑青椒摊作背景,生活里找对比色就像炒菜找配菜:西红柿炒蛋的黄金组合,换成丝瓜炒蛋就平庸,建议随身携带色轮卡,当看到穿玫红雨衣的环卫工,立即寻找附近墨绿色的垃圾车。
后期处理该保留多少人性痕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磨皮到像塑料娃娃的照片永远无缘奖项,但完全不做修饰又可能浪费好素材,关键在于保留"必要的缺陷":老人斑可以淡化,但不能消失;汗渍应当调低饱和度而非抹除,这类似修复古董瓷器,补釉要故意留出接缝,有个技巧:在Lightroom里把清晰度滑块左移5格,再局部用画笔加锐化眼角和指甲,记住布列松的暗房哲学:"后期是给照片系鞋带,而不是换腿。"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