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曝光是控制画面明暗的关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曝光就像给照片"喂光",光线太多会撑得发白(过曝),太少则显得阴沉(欠曝),比如拍摄逆光人像时,如果直接对着天空测光,人脸会黑成剪影;此时需要增加曝光补偿或对准面部测光,相机中的曝光标尺(-3到+3)就是调节"饭量"的刻度——指针在0时是相机认为的"刚刚好",但实际要根据场景调整,就像煮饭时水位线只是参考。
曝光三要素如何配合工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圈、快门、ISO像三个互相较劲的兄弟,开大光圈(如f/1.8)能增加进光量,但景深会变浅,拍集体照时可能有人脸模糊;降低快门速度(如1/30秒)能吸收更多光,但手持拍摄容易手抖模糊,这时就需要ISO来救场——提高感光度虽然能让画面变亮,但噪点也会像炒糊的芝麻一样越来越明显,傍晚拍街景时,我常先用光圈优先模式固定f/4,让快门自动匹配,再根据画面动态调整ISO。
为什么自动曝光经常不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的测光系统像戴墨镜的人——容易被大面积亮/暗色欺骗,对着雪地拍照时,相机会误判"太亮"而压暗曝光,结果白雪变成脏灰色;拍摄黑色毛衣特写时,相机反而会提亮导致失去质感,有次拍咖啡拉花,自动曝光把白色奶泡拍得刺眼,手动降低1档曝光后,咖啡的醇厚色泽和奶泡纹理才完美呈现。
直方图是曝光的体检报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由左(暗)到右(亮)的波形图,能精准诊断曝光问题,理想状态下图形应该像丘陵般起伏在中间,如果波形紧贴右侧(高光溢出),说明亮部细节像烧焦的纸一样无法挽回;左侧堆积则是暗部死黑,拍摄落日时,我会有意让直方图稍微右偏(向右曝光),这样后期能还原更多云层细节,就像保留汤汁的火锅底料还能二次调味。
曝光补偿何时需要手动干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遇到"非常规"光线时,相机的自动判断就会失灵,比如拍摄烛光晚餐,+1档曝光能让食物更诱人;而拍摄闪电则需要-1档防止强光过曝,这就像炒菜时自动控温锅遇到猛火会手忙脚乱,必须手动调节,我的经验是:画面中白色占比超70%时加曝光,黑色为主则减曝光,就像给不同肤色的模特打光要区别对待。


 诗意弥漫心间
 诗意弥漫心间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