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摄影术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曝光三要素控制画面明暗
快门速度像水龙头开关时间——开得久(慢门)接满一桶水(画面亮),开得短(高速快门)只能接一杯水(画面暗),但实际拍摄时,用1/1000秒拍飞鸟会发现背景太亮?这是因为光圈和ISO也在较劲,傍晚拍街景时,故意把ISO调到1600,虽然出现噪点,但捕捉到了路人模糊拖影和清晰霓虹灯的动静对比,这种妥协正是曝光的艺术。
景深决定虚实层次
为什么手机拍食物总比单反拍得“平”?因为传感器小导致景深过深,用85mm镜头拍人像时,f/1.8光圈能让睫毛尖到耳环都清晰,但鼻尖已经虚化——这种渐进式虚化比手机算法模拟的“一刀切”虚化更自然,有次拍旧书摊,故意用f/16让泛黄书页和远处招牌都清晰,画面反而有了时光沉淀的厚重感。
白平衡影响色彩情绪
清晨拍的海浪偏蓝像冰箱灯?那是相机被6000K色温骗了,手动调到4500K后,浪花立刻泛起香槟金色,但拍冰雕展时,故意保留6000K的冷调,让冰晶透着科幻感的幽蓝,有个诀窍:拍婚礼蛋糕时用荧光灯白平衡,暖色甜品会意外呈现复古粉色调,比死板的自定义白平衡更有记忆点。
构图引导视觉动线
总说“三分法”,但把落日放在交叉点真的好看吗?在戈壁滩拍风蚀岩时,故意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1/5处,留出扭曲的岩层纹理引导视线向上,比标准三分法更有压迫感,拍儿童特写时,让左眼对准黄金分割点,右眼轻微溢出构图框,反而打破呆板产生互动感,规则是用来制造意外惊喜的脚手架。
动态范围保留细节
逆光拍黑色猫咪为何变成灰影子?相机像只能同时看清烈日下和树荫里的其中一处的近视眼,有次拍石窟壁画,对着最亮的洞口测光后减两档曝光,再用RAW格式拉亮阴影,终于让氧化变黑的矿物颜料和阳光照射的刻痕同时显现,这就像同时听清交响乐里的小提琴和定音鼓——需要给相机留足“听力”空间。


 忆起江南水乡
 忆起江南水乡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