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画面的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像蒙了层灰,而有些却透亮得像能掐出水?关键往往在光线上,正午的硬光会在人脸投下浓重阴影,拍人像时容易显得皮肤粗糙;而日出后一小时的斜射光,却能给麦田镀上金边,试试逆光拍摄花瓣——你会发现阳光穿透叶脉的纹理,比顺光时拍到的更鲜活,阴天不是坏天气,漫射光反而能让模特的皮肤显得柔和,就像给画面加了层天然柔光罩。
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把主体放在正中间?这就像每天吃白米饭——安全但乏味,下次拍街头时,故意把路灯杆卡在画面三分之一处,留出大块斑马线作前景,车流突然就有了纵深感,遇到对称的建筑别急着按快门,蹲下来用积水倒影构图,现实与虚幻的边界会被打破,记住三分法不是铁律,当一只流浪猫突然闯入你预留的空白区时,那种意外感才是构图的灵魂。
快门速度能冻结或模糊时间
拍瀑布时总得到白蒙蒙一片?把快门调到1/1000秒,飞溅的水珠会凝固成水晶项链;降到1/15秒,水流就变成了丝绸,但手持拍摄慢门时,呼吸都会让画面糊掉——这时可以找个石墩当临时三脚架,拍孩子追泡泡时,你会选择定格泡泡炸裂的瞬间,还是用追焦拍出动态模糊?这两种选择没有对错,就像选择记住某个瞬间的清晰或流逝感。
后期不是救世主而是调味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有人把灰蒙蒙的废片调成大片,就以为后期能点石成金?其实就像用酱油腌死鱼——原料差劲,再调味也难以下咽,真正的好照片在按下快门时已经完成80%,拉高阴影确实能找回暗部细节,但过度操作会让照片充满噪点,像强行挤出的假笑,试着用RAW格式拍摄,它像生鲜食材,给后期留足处理空间,但别指望把土豆变成牛排。
观察比设备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拿着顶级相机却抱怨拍不出好照片?这就像抱怨菜刀切不出满汉全席,地铁里手机拍到的老人皱纹,可能比长焦拍的风景更有力量,试着用取景框当观察工具:蹲下来看蚂蚁搬家的路线,会发现天然引导线;透过咖啡馆玻璃上的雨痕拍行人,朦胧感胜过任何滤镜,好照片常在你放下"必须拍什么"的执念时出现,就像突然闻到童年巷口的槐花香。


 OceanWaveDream
 OceanWaveDream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