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应该怎么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操作要像学自行车一样上手
很多人拿到相机的第一反应是翻说明书,但就像学自行车不能光看手册,你得实际拧动光圈环、感受快门速度的变化,试着在白天用AV档(光圈优先)拍同一朵花,把光圈从f/2.8调到f/16,观察背景虚化如何变成全景清晰,有个学员曾抱怨"为什么f/1.8拍人像总有一只眼睛是模糊的?"——这是因为浅景深下对焦平面太薄,这时候要么缩小光圈到f/4,要么让人物侧身45度,让双眼处于同一焦平面。
构图法则要当筷子用而非枷锁
三分法则是筷子,能帮你夹起美味但不必顿顿用,拍街头时突然出现的画面,哪有时间画九宫格?有次在菜市场见到穿红雨衣的鱼贩杀鱼,溅起的水珠在逆光下像碎钻石,我直接蹲下用中心构图突出她手上的动态,后来发现画面下方无意拍到的鱼鳞反光成了天然引导线——规则存在的意义,是让你在打破时更清楚为什么打破。
后期修图得学中医把脉
Lightroom里拉对比度像老中医号脉,过量会"上火",见过有人把晚霞调成荧光粉,就像给病人乱灌人参,修城市夜景时,先动白平衡找回灯光本色,再用渐变滤镜压暗过亮的高楼,这相当于先退烧再进补,有个误区是狂拉清晰度,结果树叶边缘泛起白光,活像PS描边——其实局部锐化配合蒙版擦拭,才能让细节自然浮现。
观察光线要像猫盯影子
清晨的阳光斜穿过百叶窗,在地板上画出琴弦般的条纹,这时候让模特躺下,条纹就成了天然的光影服饰,有次拍咖啡馆,下午三点西晒把玻璃杯投影拉长成现代画,我立刻挪开碍事的糖罐,用桌面的投影线条引导视线,很多人问"阴天怎么拍",其实乌云是巨型柔光箱,拍人像时让模特靠近白色围墙,能获得比反光板更均匀的补光。
题材选择要像逛菜市场挑鲜货
总拍"安全"的荷花迟早腻味,试试凌晨四点去海鲜市场:泛着青光的鱼眼、沾着冰碴的蟹钳、商贩冻红的指节,都是活的视觉语言,曾遇见卖豆腐的老夫妇,蒸笼热气在他们面前织成半透明帘子,我连退三步用70mm端压缩空间,让雾气成为天然前景,摄影的饥饿感不是设备升级,是永远对生活保持"这个角度没试过"的好奇。


 忆起江南水乡
 忆起江南水乡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