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需要校准设备参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每次外拍前总要折腾半小时——这话可不是抱怨,三脚架云台的水平气泡偏了2度,相机白平衡用错了预设,结果拍出来的建筑群像集体泛蓝,上周给学校运动会拍跳高,ISO忘记从室内模式的800调回200,成片全是噪点颗粒,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强调"参数归零"?就像炒菜前得确认燃气灶火力档位,手动挡汽车起步要回空挡,这些看似繁琐的复位动作,恰恰是避免连环失误的保险栓。
拍摄现场要控制光线方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逆光人像到底该不该打反光板?这个问题在摄影部争论了三年,去年毕业季拍班级合影,下午四点阳光斜穿榕树,在所有人脸上投下蜘蛛网似的光斑,后来我们发现:当自然光角度低于45度时,银面反光板要举到两米高才能均匀补光,这和煮饺子时点凉水的原理异曲同工——剧烈变化的光线需要阶段性干预,但干预力度得恰到好处。
后期修图需保留原始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把夜景调得像科幻片,暗部提亮到能看清垃圾桶里的奶茶杯,这真的有必要吗?处理上学期元旦晚会的舞台照时,过度HDR导致歌手皮裤反光处出现紫色断层,好比用美颜软件推脸,下颌线可以微调,但要是把耳朵推没了就闹笑话,RAW格式就像生鲜食材,过度烹饪反而糟蹋了本味。
归档照片要建立多重备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记得去年暴雨天抢救硬盘的狼狈吗?现在我们的工作流程里加了道"双保险":云存储同步时必定搭配移动硬盘冷备份,就像重要证件既要扫描电子版,也得锁进防火保险箱,特别提醒:别用"最终版""修改版"这类命名,试试"20230905_礼堂_毕业典礼_机位3"这样的结构化命名,三个月后你会感谢这个习惯。
成员协作要统一审美标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活动交上来的照片风格五花八门?上周社团招新就出了状况:有人偏爱冷色调拍出赛博朋克感,有人执着于暖色柔光,后来我们制定了简单的参照系——以当天校报头版的主色调为基准,这和乐队合奏前要统一调音器是一个道理,个体创意可以保留,但基础审美必须达成共识。


 墨香浸润心灵
 墨香浸润心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