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如何控制画面明暗与虚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下快门时,光圈就像水龙头的阀门——f/1.8是全开状态,光线哗啦啦涌进来;f/16则像拧紧的阀门,只允许细流通过,去年拍樱花时,我用f/2.8让背景糊成柔和的色块,但朋友抱怨主体花瓣也不够锐利,后来发现,当光圈大于f/2时,镜片边缘的像差会偷偷破坏画质,这就像用漏勺盛汤,总有些细节从孔洞溜走,建议拍摄静物时收缩到f/4-f/8,既能保证主体清晰,又能维持适度虚化。
快门速度是凝固瞬间的魔法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街头飞驰的自行车时,1/1000秒能定格车轮辐条,而1/30秒会让画面变成抽象派油画,但去年在古镇拍雨景就栽了跟头——用1/500秒拍出的雨滴像悬浮的玻璃珠,完全失去动感,后来改用1/125秒配合三脚架,雨丝终于拉出银线般的轨迹,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最好快于镜头焦距的倒数,比如50mm镜头至少用1/50秒,否则手抖会毁掉照片。
ISO为何是双刃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昏暗的咖啡馆里,把ISO调到3200确实能拍清拿铁拉花,但画面暗部会冒出彩色噪点,像被撒了一把芝麻,这就像用劣质放大器听音乐,音量上去了,嘶嘶声也跟着来,现代相机虽然宣称"高感无敌",但实测发现ISO1600仍是多数APS-C画质的临界点,有个取巧办法:前期宁可欠曝一档,后期提亮时噪点会比直接拉高ISO更可控。
白平衡错误制造意外惊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自动白平衡常把夕阳变成正午阳光,就像给红酒兑了雪碧,有次拍雪景,相机固执地认为雪是灰色,调成"阴影"模式后,整个画面突然泛着诡异的蓝,后来才明白,雪地反射天光本就偏冷,手动设置5000K色温反而更真实,下次遇到烛光晚餐,试试故意用"钨丝灯"模式,能让暖光变成冰蓝色,营造出超现实氛围。
对焦模式选错闹出乌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追拍孩子奔跑时,单次对焦模式就像反应迟钝的门卫——按下快门时孩子早跑出焦点范围了,改用连续对焦后,相机终于能像猎犬般紧盯移动目标,但拍微距时这个模式会抽风,镜头反复伸缩像在跳机械舞,这时手动对焦配合峰值显示更靠谱,就像用镊子而不是网兜捉蚂蚁,拍静物用单次,运动物体用连续,距离变化大的场景干脆交给手动。


 Love爱之韵
 Love爱之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