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的拍摄技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决定画面的质感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平淡无奇,而另一些却充满层次?关键在于光线的运用,清晨或黄昏的斜射光能拉长影子,让景物轮廓更立体;正午的顶光则容易让面部出现难看的阴影,试试侧逆光拍摄人像,发丝会被镀上一层金边,而主体依然明亮,阴天时,柔和的散射光适合表现细腻质感,比如花瓣的纹理或婴儿的皮肤,光线是免费的魔术师——它不需要昂贵设备,只需要你学会观察和等待。  
构图是视觉的语法
把主体放在正中间往往显得呆板,不妨试试三分法:想象画面被横竖两条线均分,将兴趣点放在交叉处,拍摄奔跑的孩子时,在他前进方向多留些空间,画面会更有动势,遇到对称场景时,打破规则反而可惜——教堂的拱门或倒影对称的湖面,正中构图反而能强化庄严感,就像写文章需要段落,照片也需要留白:拍一碗拉面时,裁掉碗沿反而比完整呈现更有食欲冲击力。  
快门速度冻结或模糊时间
拍摄飞鸟时1/2000秒能凝固翅膀,而1/30秒拍摄溪流会让水流变成丝绸,但手持拍摄的安全底线是多少?有个老经验:快门分母不小于焦距数值,用50mm镜头时,别低于1/50秒;200mm长焦则需1/200秒以上,不过三脚架能打破这个限制——车流光轨需要5秒以上曝光,此时ISO要降到100,光圈缩至f/16,否则照片会过曝得像白纸。  
对焦是照片的呼吸点
自动对焦常被当成万能钥匙,但拍笼中豹子时,铁栅栏可能抢走焦点,这时切换手动对焦,转动对焦环直到豹眼泛起晶亮高光,微距摄影更要小心:拍蚂蚁时,即使f/16光圈景深也可能只有米粒薄,最好平行于蚂蚁身体拍摄,人像摄影则相反——用f/1.8大光圈虚化背景时,务必对准最近的那只眼睛,失焦的瞳孔会毁掉整张照片的灵气。  
色彩是情绪的翻译器
为什么咖啡馆照片总爱用暖黄调?因为5600K色温下的白墙显得冷清,而2800K的钨丝灯能让拿铁泛起奶油色,拍摄绿叶时,试试手动白平衡:拿张白纸在现场光下校准,会发现树叶突然翠绿得滴出水来,雨天傍晚别急着收相机——此时天光泛蓝,路灯亮起橙黄,冷暖对比能让街景像电影剧照,饱和度滑块别拉过头,否则草莓会红得像警示灯。


 Moon月光曲
 Moon月光曲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