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的核心是控制视觉重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一眼就注意到主体?关键在于视觉重心的把控,比如拍摄人像时,将人物眼睛放在画面纵向1/3处,配合背景虚化,观众的视线会自然被牵引,但若把人物怼在正中央,画面反而显得呆板,这种矛盾就像煮汤时盐放多了加水,水加多了又添盐——需要反复调整才能平衡,尝试用取景框边缘作为"标尺",移动机位直到主体与背景形成动态平衡。
线条引导能构建画面韵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铁轨、河流或建筑棱角都是天然的构图工具,去年在古镇拍摄时,我发现倾斜的屋檐线条能把观众从右下角引向灯笼高挂的左上角,整个画面就像音乐节拍器般产生节奏,但要注意避免"线条打架"——当电线杆与地平线形成十字交叉却无焦点时,画面会像打结的耳机线般混乱,解决方法是蹲低机位,让主要线条呈现明确方向性。
负空间是隐形的造型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留白不是浪费画面,而是给主体"呼吸感",拍摄静物时,在茶杯左侧留出20%空白,比塞满整个画面更有意境,这类似我们布置房间时不会把家具贴墙摆放,总要留出过道空间,但留白过度会变成"找不到重点",就像说话大喘气,有个实用技巧:当觉得画面"太满"时后退半步,觉得"太空"时向前半步,往往能快速找到平衡点。
色彩对比制造视觉冲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红墙前的白衣少女,或是金黄麦田里的深蓝拖拉机,这类强对比就像火锅里的冰啤酒般刺激感官,但新手常犯的错误是同时出现三种以上高饱和色,画面变成打翻的颜料罐,去年秋天我拍红叶时,特意等待穿藏青色外套的游人入镜,让冷暖色形成"拔河"效果,当色彩开始"吵架"时,降低某方饱和度就是最佳调解员。
打破规则需要先掌握规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问为什么大师能把主体放在画面边缘甚至截掉半边?这就像厨师敢打破"炒菜先放油"的惯例,前提是对火候有绝对掌控,我曾刻意把日落放在构图最下方,让大面积暗云压顶,营造压迫感,但这种非常规构图必须确保其他元素足够支撑画面,就像拆掉承重墙前要先加固房梁,建议新手在打破三分法之前,先拍十张严格遵守构图的习作。


 浅梦悄然绽放
 浅梦悄然绽放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