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器材

历届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历届摄影金像奖得主全记录

金像奖得主如何驾驭光线语言观察近十年获奖作品,90%都呈现出对光线的精准控制,比如第32届纪实类获奖作品《矿工肖像》,摄影师用矿井口的自然侧光勾勒出人物面部沟壑…

金像奖得主如何驾驭光线语言

金像奖得主如何驾驭光线语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观察近十年获奖作品,90%都呈现出对光线的精准控制,比如第32届纪实类获奖作品《矿工肖像》,摄影师用矿井口的自然侧光勾勒出人物面部沟壑,这种"刀刻般"的质感并非偶然,实际拍摄时,可以尝试在黄昏时分寻找45度角的窄光,用反光板补亮阴影部分——这与画家伦勃朗的用光逻辑异曲同工,但要注意,过度追求戏剧性光影可能让画面显得刻意,去年就有评委批评某入围作品"像舞台剧剧照"。

构图创新为何屡获评委青睐

构图创新为何屡获评委青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金像奖评审团主席曾透露:"突破三分法的作品更容易进入终审。"第28届艺术类获奖作品《失衡》采用对角线切割画面,左侧留白达60%,这种冒险最终赢得认可,日常拍摄建筑题材时,不妨尝试将地平线压到画面1/8处,用失衡制造张力,不过要警惕形式大于内容,2019年就有一组过度使用负空间的作品因"空洞"被淘汰。

情感传递比技术完美更重要

情感传递比技术完美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技术参数完美的照片未必能获奖,第35届获奖作品《归途》甚至存在轻微脱焦,评委笔记显示:"母亲衣襟上的米饭粒比锐度更重要",拍摄儿童题材时,与其纠结对焦精度,不如等待孩子扯父亲领带的瞬间,这就像煮菜,米其林厨师会故意保留部分焦痕来传递镬气。

长期项目为何容易斩获大奖

长期项目为何容易斩获大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统计显示,75%的纪实类获奖作品拍摄周期超过3年,第30届获奖者跟踪拍摄渔村变迁时,前8个月都没按快门,现在很多摄影师沉迷"快餐式创作",但评委更看重时间的沉淀,建议选择某个街角每月固定日期拍摄,你会发现四季更替中隐藏着无数金像奖级别的故事,不过要注意,长期项目需要像煲老火汤那样持续"加料",单纯堆砌时间只会得到一锅清水。

后期处理的尺度如何把握

后期处理的尺度如何把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金像奖明确规定允许调整影调但不允许增减画面元素,第33届有作品因移除电线杆被取消资格,而同期获奖的《雪原》却因强化暴风雪层次感受赞誉,处理风光片时,可以大胆拉亮暗部细节,但要像修复古董那样保留岁月痕迹,去年某参赛者把阴天改成晚霞,结果被评委一眼识破——这好比给清蒸鱼浇上红烧汁,完全变了本质。

本文源于网友整理,不代表爱摄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