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器材

摄影师跟拍还是录像,摄影师选择跟拍还是录像?关键因素解析

摄影师跟拍还是录像跟拍能抓住决定性瞬间按下快门的瞬间往往只有一次机会,婚礼上新娘父亲抹泪的侧脸、孩子吹蜡烛时鼓起的脸颊——这些稍纵即逝的表情,连拍模式都可能错过…

摄影师跟拍还是录像

摄影师跟拍还是录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跟拍能抓住决定性瞬间

按下快门的瞬间往往只有一次机会,婚礼上新娘父亲抹泪的侧脸、孩子吹蜡烛时鼓起的脸颊——这些稍纵即逝的表情,连拍模式都可能错过最完美的0.1秒,去年在青海湖拍摄候鸟时,我架着三脚架等了四小时,最终只按下三次快门:白鹤掠过水面的翅膀刚好挡住落日,羽毛边缘镀上金边的刹那,任何视频截帧都达不到RAW格式的层次感,但要注意,高速连拍会吃掉存储卡空间,就像用狙击枪打麻雀,关键是要预判"子弹"的落点。

录像让故事有呼吸感

当拍摄对象处于持续运动状态时,单张照片就像被掐断的琴弦,比如记录咖啡师拉花的过程,从奶泡倾注到成型的40秒里,手腕转动的韵律比最终图案更重要,上周给甜品店拍宣传片时,我用升格镜头拍摄巧克力酱淋下的慢动作,那种丝绸般的光泽在120帧下才能展现,不过要小心"拍摄懒惰症":很多人举着稳定器走来走去,回家才发现三小时素材全是废片,就像煮汤时不停掀锅盖,反而破坏了完整的美味。

混合拍摄需要双倍准备

有些场合必须左右开弓,儿童生日会上,我通常右手持单反抓表情,左手用运动相机录全景,这就像厨师同时照看煎锅和烤箱,关键是要分配好注意力权重——当孩子切蛋糕时,立刻把主力设备转向主桌,但混合拍摄对设备要求苛刻,相机挂脖带会变成"绞刑绳",最好准备能快速切换的磁吸肩带,去年音乐节跟拍乐队时,就因为换设备慢了半拍,错过了主唱跳下舞台的经典镜头。

后期处理决定成败

很多人没意识到,按下录制键才是工作的开始,一段4K60帧的视频,需要比照片多花二十倍时间剪辑,我曾帮客户整理婚礼跟拍素材,68GB的照片调色用了半天,而12分钟的影片却剪了三天,就像做木工时,照片是现成板材,视频却是待刨的原木,有个取巧办法:用视频截图当备选照片,但要注意运动模糊——去年客人投诉全家福里爷爷的脸像融化奶酪,就是因为用了1/30秒快门的视频帧。

本文源于网友整理,不代表爱摄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