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作品集的拍摄主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什么比怎么拍更重要,有人带着相机扫街三个月,回来发现全是零散的糖水片;也有人专注拍菜市场褪色的招牌,反而攒出有记忆点的系列,建议先翻翻手机相册,找出反复出现的场景——可能是雨天反光的马路,或是总在午后打盹的邻居橘猫,把这些无意识的偏好变成明确主题,就像给散落的珠子串上绳子,去年帮学生梳理作品时,发现他20G素材里藏着七种不同形态的阴影,后来干脆做了《光之窃贼》专题。
怎样筛选有张力的成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别被"废片率"吓住,布列松的底片也有八成是垫桌脚的,挑片时不妨反向操作:先删掉明显瑕疵的,再把剩下的导入九宫格拼图工具,当12张相似构图挤在屏幕上,哪张会先抓住你眼球?通常会有意外发现——某张逆光拍的晾衣绳,可能比精心摆拍的静物更有呼吸感,有个实战技巧:把初选照片设成手机壁纸,三天内看腻的就淘汰,这招比任何理论都管用,毕竟观众可不会盯着你的照片研究曝光参数。
后期处理该把握什么尺度
见过太多本末倒置的案例:有人把晚霞调成荧光粉,还辩解"显示器色准有问题",记住后期是给照片输血,不是换血,如果拿不准,试试这个笨办法:处理完存两份,隔天早晨用平板看,当眼睛不疲劳时,过度锐化的边缘或死黑的暗部会特别扎眼,有次深夜修图把银杏叶调成柠檬黄,第二天户外看片时差点被自己蠢哭——自然光才是最好的校色仪。
实体画册的编排有哪些门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别急着模仿网红排版,先搞清楚翻书人的节奏,试着把选好的照片打印成扑克牌大小,在地板上玩拼图游戏,两张暴雨照片之间该夹张晴空过渡,还是直接制造视觉暴雨?这和写文章同理:逗号让人喘气,句号制造停顿,有个反直觉的发现:跨页大图未必适合所有题材,一组6x6cm的宝丽来小样排列时,反而能营造偷窥日记的亲密感,记得留白处用铅笔标注页码,这比电脑预览真实十倍。
如何让作品集自己会说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检查时,不妨把画册塞给完全不懂摄影的朋友,如果他直接翻到某页停下来,那页就是你的黄金席位;要是他问"这些照片有什么联系",说明主题藏得太深,好的作品集应该像洋葱,普通观众能看到表皮的光影游戏,同行能剥开形式读到隐喻,曾见过用外卖单当封面、内页带油渍的作品集,比那些装在亚克力盒里的"艺术品"生动得多——生活痕迹本身就是最好的装帧设计。


 忆起江南水乡
 忆起江南水乡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