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日落拍摄的最佳机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站在海边礁石上等落日的人,十有八九会踩到湿滑的青苔,机位选择首先要考虑安全,其次才是构图,去年在青岛小麦岛,我为了避开人群爬上一处矮崖,却发现镜头里全是逆光下的头发丝,后来发现退后三十米,用长焦压缩海面与夕阳的距离反而更出片,太阳下落的速度比你调整三脚架快得多,提前两小时踩点才能避免手忙脚乱。
相机参数怎样对抗光线衰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太阳像漏气的橙子般越沉越低时,新手常犯的错误是死守f/8光圈,实际上日落最后十分钟,光线衰减堪比停电时蜡烛的燃烧速度,建议采用光圈优先模式,从f/11开始逐级扩大,ISO控制在400-800这个像"老式收音机调频"的微妙区间,上周在洱海拍摄时,我发现1/125秒快门在云层镶金边阶段还能撑住,等到咸蛋黄接触地平线就必须降到1/60秒以下了。
云层为何是天然的柔光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见天气预报显示多云就取消拍摄?这就像因为怕鱼刺拒绝吃鱼,去年秋天在内蒙古,层积云把夕阳折射成鸡尾酒般的渐变层,比晴空直射的硬光有趣十倍,关键在于识别云的类型——絮状高积云能制造丁达尔效应,而厚重的雨层云会直接吞没光线,尝试对着云隙测光,让相机"看见"那些肉眼可见但传感器容易丢失的玫红色过渡带。
城市日落怎样避开杂乱元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上海陆家嘴拍落日时,我数过至少有二十根电线杆会从建筑缝隙里冒出来,这时候需要像玩俄罗斯方块那样旋转视角,把东方明珠的球体刚好卡在太阳消失的位置,使用ND渐变镜可以解决玻璃幕墙反光吞噬晚霞的问题,但要注意0.9档的滤镜会让天际线变成剪纸,有个偷懒的办法:等到华灯初上时拍摄,让暖色温的路灯与残余天光形成冷暖对比。
后期处理如何还原肉眼所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显示器上鲜艳的晚霞导出到手机后发灰?这就像用微波炉加热的披萨总差口气,建议在RAW格式里同时调整色温和色调滑块——把前者往右拉时想象在给照片泡温泉,后者则像在鸡尾酒里加苦精,去年在黄山处理的一组照片,通过分离色调在高光加琥珀色、阴影添靛蓝,终于让山脊线呈现出记忆里那种"正在冷却的钢水"质感,云层的层次感要靠降低对比度来保留,这和煮粥火候太猛会糊底是一个道理。


 心湖泛起涟漪
 心湖泛起涟漪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