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摄影师底薪受城市等级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影楼开出的底薪通常在5000-8000元,这还不算提成,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因为房租和人工成本摆在那儿,老板不得不把价格抬上去,二三线可能直接砍半,但拍摄量反而更密集——我曾见过河北某工作室摄影师,底薪3000元却要月拍20场,像赶场子似的连轴转,有趣的是,有些小城市反而更敢开价,比如三亚的旅拍摄影师,底薪能对标一线,毕竟游客愿意为碧海蓝天买单。
技术门槛决定了薪资天花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只会按快门的和能控场的摄影师,收入能差出两三倍,某次跟拍时,新人父亲突然要求加入传统仪式,菜鸟摄影师当场卡壳,而老手立刻调整机位,用广角镜头把全家福拍出油画感,这种应变能力直接反映在薪资上——深圳某高端工作室把分级制度玩得很透:初级给4500元,能独立布光的给8000元,会用胶片机拍复古风格的再加2000元,就像厨师分切配和主厨,手上功夫骗不了人。
淡旺季波动比想象中残酷
五月和十月的底薪可能突然多出"旺季补贴",但七八月就得靠吃老本,去年杭州某影楼搞过"保底+浮动"模式,淡季只发2000元底薪,摄影师得自己拉客源补缺口,这行当和卖冰淇淋有点像,天气热时生意爆单,雨季就只能缩在店里修图,有位同行甚至兼职当婚礼司仪过渡,他说:"冬天拍内景,灯光打得再暖,也暖不过银行卡余额。"
隐形福利比底薪更值得琢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些工作室写着底薪4000元,但包住宿或送拍摄装备,折算下来可能更划算,认识个云南摄影师,老板提供独栋木屋当宿舍,省下的房租相当于每月多赚3000元,反观某些连锁影楼,虽然底薪开到6000元,却要扣服装清洁费、相册耗材费,最后到手还没自由摄影师接单赚得多,这就像相亲时不能光看工资条,社保、年终奖、甚至工作餐品质都得纳入考量。
转型自由职业的薪资悖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影楼摄影师抱怨底薪低,真单干才发现账不是这么算的,朋友辞职后接单,报价比原来高50%,但半年里有三个月没活干,他苦笑着说:"现在理解为什么老板宁可养闲人也要留团队了。"自由职业像冲浪,看着潇洒实则要计算每个浪头的间隔,有对夫妻档摄影师更聪明,旺季接单淡季开班授课,把技术变现玩出了新花样。


 JasmineBreeze
 JasmineBreez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