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通过光线塑造画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像被阳光亲吻过,有些却像蒙了层灰?关键在于对光线的驯服,正午的硬光会在人脸投下生硬的阴影,这时可以让人物站在树荫下,让树叶过滤出柔和的漫射光,而黄昏时分的金色斜光,最适合给麦田镀上蜂蜜般的质感——但动作要快,这种光线保质期通常只有20分钟,记得有次拍咖啡馆菜单,闪光灯直打让蛋糕看起来像塑料模型,后来改用窗外自然光加反光板补暗部,奶油瞬间有了诱人的光泽。
构图决定视觉的行走路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观众第一眼看到照片时,他们的视线会沿着什么路线漫游?这就考验构图的功夫,三分法就像给画面画了个"井"字格,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往往更舒服,但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拍摄悬崖上的孤树时,我故意把它放在画面正中央,四周留出大量空白,压迫感反而成就了张力,对角线构图则像给照片装了条滑梯,让观众的视线从左上角自然滑到右下角的渔船桅杆上。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1000秒和1/15秒拍到的瀑布完全是两个世界,高速快门凝固的水珠像散落的钻石,慢门则把水流揉成丝绸,但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低于安全阈值就会得到一张抽象派作品——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拍摄街头时,我常故意用1/30秒追焦行驶中的自行车,背景拉出的彩色拖尾比清晰定格更有故事感,不过要当心,这种玩法成功率大概和抛硬币差不多。
色彩情绪会先于细节被感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脑识别色彩的速度比看清内容快0.3秒,这就是为什么冷调照片总让人下意识缩脖子,拍摄雪景时,故意保留相机自动白平衡的蓝色倾向,呵出的白气都带着刺骨感,而后期稍微往洋红偏移,同样的雪地立刻有了童话氛围,食物摄影最怕出现医院走廊式的惨白,加点暖黄就像给照片抹了层黄油——实际拍摄时在餐盘旁放盏橙光台灯效果更自然。
这些特性就像摄影的四原色,单独使用能出片,混合调配更能产生化学反应,下次按下快门前,不妨问问自己:此刻最该放大哪个特性?是让快门速度讲故事,还是等一缕有形状的光?


 Sunny心晴
 Sunny心晴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