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适合摄影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观察力是摄影师的必备素质
按下快门前的0.5秒,决定照片成败的往往不是设备,而是镜头后的那双眼睛,曾有位新手拍儿童生日会,所有照片都聚焦在切蛋糕的瞬间,却错过了孩子偷舔奶油的狡黠表情——这种稍纵即逝的细节,需要像猫盯着晃动的激光笔那样的专注力,训练观察力可以从日常开始:试着用手机记录早餐时咖啡杯里晃动的光斑,或是地铁玻璃上重叠的人影,当你能在杂乱环境中快速锁定"决定性瞬间",才算是摸到了摄影的门槛。
体力要能扛得住摄影的折腾
别被网红摄影师的工作照欺骗,真实的拍摄现场常常像在参加铁人三项,婚礼跟拍要连续12小时端着2公斤的器材穿梭,风光摄影凌晨三点就得蹲守机位,有位专拍野生动物的同行说,他曾在沼泽地里站了六小时,最后拍到的却是水鸟撅屁股啄羽毛的滑稽画面,这行当的真相是:10%时间在创作,90%时间在等待和负重,建议新手先从城市徒步拍摄练起,背着设备走三公里还能保持手稳,才算达标。
审美积累比参数记忆更重要
相机说明书能教会你f/8和1/125秒的搭配,但解释不了为什么布列松总爱在楼梯转角抓拍,见过太多人执着于讨论镜头锐度,却把故宫红墙拍得像火灾现场,试着做这个实验:连续一周每天分析一张大师作品,注意他们如何处理阴影与光线的对话,比如森山大道的粗颗粒不是技术缺陷,而是像老烟嗓般的情绪放大器,审美就像煮高汤,需要把看过的电影、读过的诗、听过的音乐都扔进锅里慢慢熬。
沟通能力决定拍摄边界
再完美的构图遇上僵硬的模特也会变成灾难,儿童摄影师常备泡泡机和棒棒糖,人像大师会讲段子让客户忘记镜头的存在,有次商业拍摄中,摄影师发现客户总下意识摸婚戒,于是临时改成"守护珍贵事物"的主题,反而成就了年度最佳广告,当拍摄对象是活人时,相机参数得排在心理学后面,试着在下次扫街时,先和街角修鞋匠聊二十分钟,你会发现他擦皮鞋的动作比摆拍生动百倍。
后期处理要有分寸感
过度修图就像往清蒸鱼上挤番茄酱——技术再纯熟也是糟蹋食材,见过沙漠星空照被调成荧光紫的惨案,也遇到过把人像磨皮到像蜡像的案例,有个实用原则:调整前先问"这个改动能让照片更接近我看到的真实感受吗?"比如增强晚霞饱和度时,要保留云层绒毛般的质感;处理人像时,眼角的细纹比光滑的塑胶脸更有说服力,后期是盐,撒一点提鲜,倒半瓶毁所有。


 彩云追逐自由
 彩云追逐自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