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可以考哪些学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国内艺术类院校是首选
提到摄影专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类顶尖艺术院校总是绕不开,它们的课程设置像一台精密调校的相机——理论课是镜头组,实践课像快门组件,缺一不可,比如中传的纪实摄影课会要求学生连续两周跟拍菜市场摊主,这种"浸泡式"教学比单纯研究布光技巧更能培养镜头语言,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学校暗房里的显影液味道,往往比市面买到的更刺鼻,据说是因为学生们反复冲洗废片导致的化学反应。
综合类大学藏着宝藏专业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摄影方向常被低估,其实他们的战地摄影训练堪称一绝,去年有学生用手机拍摄台风天的外滩,通过控制长曝光让雨丝变成银色细线,这种"土法炼钢"的创意反而比专业设备更打动人,这里要问个问题:为什么综合院校的摄影生总爱拍食堂阿姨?或许是因为在有限的校园空间里,那些带着油渍的围裙比刻意搭建的影棚更有生命力。
海外院校注重观念突破
伦敦艺术大学的导师有个古怪要求:交作业不许带相机,学生得用扫描仪拍树叶脉络,用监控录像截取陌生人表情,这种训练就像逼着厨师不用菜刀切肉,罗德岛设计学院更绝,他们让学生先写三千字论文再允许按下快门,文字和图像的拉扯反而催生了《用曝光时间讨论存在主义》这样的毕业作品,有个毕业生把胶片泡在火锅底料里显影,这种"黑暗料理"式创作在国内可能连暗房都进不去。
职业培训机构见效快
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商业摄影班,课程密集得像连拍模式下的快门声,有个教产品摄影的老师坚持用台灯打光教学,他说:"能把二十块钱的灯具玩出影棚效果,才算过了基本功这关。"这类机构就像相机的P档程序模式——确实能快速出片,但想要手动调整艺术参数?还得自己额外加练,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结业作品展总会出现大量酒杯和金属制品,大概因为这些静物最能检验布光功力。
选择学校就像选择滤镜,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是否匹配你的视觉神经,有个考过三所院校的考生说:"美院的考题让我拍'孤独',我交了张过度曝光的空白胶片;培训机构却让我重拍了六遍标准证件照。"这种差异或许正是摄影教育的迷人之处——它既是精确的光学科学,又是混沌的视觉哲学。


 StarlightHope
 StarlightHop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