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法让画面呼吸更顺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像被硬塞进画框?试试把主体放在横竖三等分的交叉点上,拍摄落日时,将地平线压在下三分之一线,天空留出三分之二,云霞的层次感瞬间拉满,相机网格线不是装饰品——当拍摄奔跑的宠物时,把它卡在右侧交叉点,左侧留出运动空间,画面立刻会讲故事。
引导线要牵着观众眼睛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高速公路的护栏为何总让人盯着远方看?这就是引导线的魔力,拍老街时,让青石板路的缝隙斜穿画面,终点摆个卖糖人的老匠人,观众的视线就像坐滑梯一样自然落过去,但小心电线杆这类"叛徒线条",它们经常突然岔开视线,就像聊天时突然插话的邻居。
负空间是留白的艺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画面里"留空白"?给飞鸟照片上方多留30%天空,那种自由感比怼满构图强烈十倍,下次拍茶室静物,让茶壶只占左下角,其余区域用木质桌面填充,雾气在空白处游走的样子,比拥挤的九宫格更有东方韵味。
框架构图是天然的取景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透过圆拱门拍教堂和直接拍有什么不同?老门窗、树洞甚至双手比划的"取景框",都能把杂乱的背景变成画中画,在夜市拍摄时,故意让前景的灯笼遮挡部分人群,框架里热腾腾的烟火气反而更浓烈,但别被框架绑架——遇到特别精彩的瞬间,该砸碎这个"画框"时别犹豫。
重复图案藏着节奏密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晾晒场的竹匾为什么拍出来总很治愈?相同的圆形重复出现时,大脑会自动打节拍,拍摄图书馆时,对准无限延伸的书架,让书脊的彩色条纹形成波浪,不过记得在第三排书架塞个看书的红裙姑娘,规律中的意外才是点睛笔。
平衡感不是简单的对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左边有座山右边就必须有棵树?现代摄影更爱"动态平衡",拍咖啡馆时,左侧的大咖啡机配上右侧三缕上升的热气,金属的厚重感与蒸汽的轻盈照样能掰手腕,就像跷跷板两端坐着一头熊和一群麻雀,重量不同却照样能玩起来。


 彩云追逐自由
 彩云追逐自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