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展现松弛感
很多人面对镜头会不自觉地僵硬,其实只需记住"三点弯曲法则":让手肘、膝盖或腰部至少有一处自然弯曲,比如坐在台阶时,别把腿并拢伸直,试试单腿屈膝踩在台阶上,手臂随意搭在膝盖处,这个动作的矛盾点在于——看似放松的姿势往往需要刻意控制,就像端着一碗满到杯沿的水,既要稳住又不能显得紧张,拍摄时可以让模特先大幅度活动肩颈,在肌肉记忆残留的松弛瞬间抓拍。
摄影师如何利用环境线条引导构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遇到栏杆、长廊这类线性元素时,别让模特傻站着,试着让人物斜靠栏杆形成对角线,或沿着长廊纵深方向行走,这就像煮面条时故意留几根垂在锅边,视觉会顺着线条自然滑动,曾有学员问:"为什么同样的场景别人拍得更高级?"关键就在于是否用环境线条做了"视觉引流",注意避免线条直接从人物头顶"长出来",这种构图失误好比把花瓶摆在人像头顶般滑稽。
怎样通过手部动作避免呆板站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双手是仅次于面部的情绪表达器,让模特假装整理项链、撩头发或插口袋,这些动作能破解"罚站式拍照"的尴尬,有个反常识的技巧:要求模特做夸张动作后再收回50%,比如先大幅度挥手再定格到轻抚衣领,这样既自然又有动态美,就像炒菜撒盐,宁可少些也不能过量,遇到实在不会摆动作的新手,给TA道具比说教更管用——一杯咖啡或一本书就能激活肢体语言。
如何通过镜头角度改变人物比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俯拍显脸小但易拍出双下巴,仰拍显腿长却可能鼻孔抢镜,正确解法是:拍半身照时相机与模特眉毛齐平,全身照则蹲下把镜头放在腰部高度,这类似于穿衣服要选对腰线位置,差之毫厘效果谬以千里,有个客户总抱怨"拍得像1米5",后来发现她习惯把手机举到头顶俯拍,调整角度后她惊呼:"原来我的腿本来就这么长!"镜头欺骗性比美颜滤镜更隐蔽也更有效。
为什么动态姿势比静态摆拍更生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让模特来回走动、转身回头或甩动裙摆,连续抓拍20张总能选出1张惊艳的,这就像包饺子时捏褶子的手感,机械摆放永远不如随手一挤的自然褶皱好看,有个秘诀:在模特动作起始和结束时最容易出现僵硬卡顿,要在动作行进到三分之二时按下快门,观察小朋友玩耍就会发现,最灵动的瞬间永远发生在运动过程中,这个原理对成人同样适用。


 忆起江南水乡
 忆起江南水乡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