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曝光三要素如何影响成像效果
很多新手刚摸相机时,总抱怨照片不是太亮就是太暗,这就像炒菜火候没掌握好——光圈是油量,快门是翻炒时间,ISO相当于味精,比如拍黄昏街景,用f/2.8大光圈配合1/125秒快门,路灯会变成朦胧光斑;若改用f/8小光圈,则需要三脚架配合慢门,车流就拖曳出丝绸质感,有个学员曾固执地用自动ISO拍夜景,结果画面布满噪点,后来才明白手动锁定ISO400才是夜景的"安全牌"。
构图法则在实拍中能打破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引导线这些规则就像自行车辅助轮,但真正的好照片常诞生于规则之外,上周有位学员在公园拍小孩,死守九宫格交叉点构图,结果总错过精彩表情,后来他改用中央构图+连拍模式,反而抓到了孩子吹蒲公英的瞬间,不过要注意,打破规则前得先吃透规则——就像毕加索画牛,前期扎实的写实功底,才是后期抽象变形的资本。
手机摄影如何逼近专业设备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有人说手机拍不出单反质感,其实关键在扬长避短,最近指导学员用iPhone拍美食,发现擦净镜头、长按屏幕锁定对焦后,配合自然光侧逆光拍摄,焦外虚化竟有几分微单味道,还有个妙招:在光线复杂的夜市,用手机RAW格式拍摄,后期拉阴影时比直出JPG多挽回两档细节,当然手机物理限制确实存在,比如拍星空还是得靠全画幅相机的大底。
后期调色怎样避免塑料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太多饱和度拉满的"糖水片",像打翻的颜料罐,有个典型案例:学员调晚霞时拼命加暖色,云层却像着火似的,后来教他用分离色调工具,高光加橙红同时给阴影补点青蓝,顿时有了电影感,皮肤处理更讲究,直接提亮度会像蜡像,正确做法是HSL里降橙色饱和度,局部用画笔提亮眼神光,好调色就像煲汤,文火慢炖比大火收汁更有层次。
如何用低成本道具营造专业布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没影棚灯就不能玩光影?去年带学员用台灯+硫酸纸拍静物,白墙当反光板,效果不输千元柔光箱,关键要理解光质——拍金属餐具时,用保鲜膜做柔光罩会起雾,换成描图纸就通透多了,还有个绝招:拍人像时让模特举着CD碟当反光板,脸上会映出彩虹光斑,这些土法炼钢的招数,比直接买设备更能锻炼用光思维。


 Sun阳光仔
 Sun阳光仔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