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主要是学控制光线的技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得通透干净,有人却灰蒙蒙一片?关键在于对光线的驯服,清晨斜射的暖光适合拍静物,正午的硬光反而适合表现建筑线条——这就像炒菜时掌握火候,猛火快炒和文火慢炖各有妙用,遇到过逆光拍摄人脸发黑的情况吗?这时候需要反光板补光,或者手动提高曝光补偿,相机只是个笨工具,它不会像人眼那样自动调节明暗平衡。
摄影需要培养构图的本能反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到美景就举起相机猛拍,回家却发现画面杂乱?好照片往往在按下快门前就完成了,三分法构图就像写作文列提纲,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引导线构图则像布置餐桌,用道路、河流这些元素把观众视线引向焦点,下次拍街景时试试:先观察地面瓷砖的走向、树枝的延伸方向,这些天然线条都是构图的秘密武器,但别被规则束缚,就像做饭时菜谱只是参考,最终还得靠舌头判断。
摄影必须理解设备的脾气秉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能快速调整参数?因为他们摸透了相机的性子,光圈像水龙头,开得越大进光越多,但景深会变浅;快门速度像眨眼的快慢,1/1000秒能冻结飞鸟,1/4秒能让车灯拉出光轨,有个矛盾现象:白天用大光圈容易过曝,但缩小光圈又可能让背景太清晰干扰主体,这时候就需要ISO来调节,就像炒菜太淡加盐,太咸就加点糖中和。
摄影本质是学习观察世界的角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普通人走过巷子只看到杂物堆,摄影师却能发现光影交响曲?培养"摄影眼"比买昂贵镜头更重要,试着蹲下来拍儿童,他们的世界突然变得高大;透过雨滴拍街景,平凡的场景就有了水晶球魔法,有个练习方法:每天选定一个颜色,比如红色,专门寻找并拍摄所有包含这个元素的场景,三个月后你会发现,世界不再是扁平的,每个角落都藏着等待被发现的层次。
摄影要掌握后期处理的尺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片直出和过度修图哪个更糟糕?这就像问清蒸鱼和麻辣火锅哪个更好吃,拉高阴影找回暗部细节,就像给蒙尘的油画做专业修复;但把饱和度拉到满格,画面就会像打翻的颜料罐刺眼,修图软件里的每个滑块都对应着物理世界的光影规律,比如提高清晰度实质是强化明暗交界线,后期是还原你当时看到的震撼,而不是创造根本不存在的幻觉。


 StarlightHope
 StarlightHop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