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摄影人物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你的照片总像蒙了层雾
很多人发现相机拍出来的人像总是不够透亮,明明模特皮肤很好,成片却像隔了毛玻璃,问题往往出在三个环节:镜头清洁度、对焦精度和光线控制,用衣服下摆随手擦镜头的习惯必须改掉——指纹和油渍会让镜头变成"近视眼",建议随身携带镜头笔,对焦时别完全依赖自动模式,拍摄半身人像时,手动选择对焦点到瞳孔位置,你会发现睫毛根根分明的质感突然就出来了。
反光板比万元灯光更重要的秘密
专业影棚用环形灯拍出的眼神光固然漂亮,但户外拍摄时,一块二十元的反光板才是真正的魔法道具,正午阳光下让人站在树荫边缘,用银色面将地面反射的光线打到下颌位置,能同时消除法令纹阴影和额头油光,有个反常识的技巧:阴天反而要用金色面补光,灰蒙蒙的天光会让肤色发青,这时暖调反射光就像给照片加了杯热咖啡,瞬间唤醒沉闷的色调。
像素再高也救不了错误的拍摄距离
2400万像素的相机拍出模糊大头照?这不是传感器的错,拍摄距离小于镜头最近对焦距离时,再贵的设备也会罢工,以50mm定焦为例,模特至少要站在0.45米外,否则就像把望远镜倒过来用,有个简单判断方法:伸直手臂,能轻松碰到被摄者鼻尖的距离就是极限,想拍特写又不愿后退?试试开启裁切模式,虽然损失像素,但总比拍出像得了近视的照片强。
后期锐化正在毁掉你的皮肤质感
看到毛孔清晰可见就觉得是"高清"?过度锐化会让皮肤像砂纸,尤其社交媒体压缩算法会二次加重这种颗粒感,试试这个暗房时代的技巧:在PS里复制图层,高斯模糊8-10像素后设为"变亮"模式,调节不透明度到30%,这比直接磨皮更聪明,既能保留睫毛等细节,又像给皮肤打了柔光镜,记住真正的清晰度不在于每个像素都棱角分明,而在于不同质感间的过渡是否自然。
动态模糊有时候比凝固瞬间更真实
拍孩子总得到模糊残影?先别急着提高快门速度,1/250秒确实能定格水滴,但也会让奔跑的四肢像标本般僵硬,试试故意降到1/80秒,让发梢和裙摆产生流动感,观众的大脑会自动补全动作轨迹,这和骑自行车时看旋转的车轮一个道理——完全清晰的辐条反而显得不自然,关键要固定住眼神焦点,瞳孔清晰了,动态模糊就成了加分项。


 Smart聪慧星
 Smart聪慧星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