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新手按下快门才发现,背景要么糊成一片,要么清晰得抢镜,这其实是光圈在"作怪"——好比人眼的瞳孔,f/1.8的大光圈像瞪圆的眼睛,只聚焦眼前主体;f/16的小光圈则像眯起的眼,连远处电线杆上的麻雀都看得真切,上周帮朋友拍宠物时,用f/2.8虚化了杂乱的沙发,但拍集体照开到f/8,后排人的耳朵尖都清晰可见,想突出单个主体开大光圈,需要全景清晰就缩小。
为什么快门速度不是越快越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把瀑布拍成冰柱的照片吗?那种1/4000秒的极速冻结,反而失去了水流的丝绸感,去年在黄山拍云海,起初用1/1000秒拍出的云团像僵硬的棉花糖,后来降到1/125秒,云絮才活起来,但慢门也有陷阱——拍摄奔跑的孩子时,低于1/250秒准会得到重影,关键要匹配被摄体:拍飞鸟起码1/1000秒,拍车灯轨迹却要2秒以上,下次遇到动态场景,先问自己:要凝固瞬间,还是表现动感?
白平衡设置怎样应对复杂光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婚礼现场的水晶灯让照片泛黄,阴天拍的白裙子却发蓝?这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有次在日落时分拍美食,自动白平衡把暖色调的牛排拍得惨白,手动调到5500K后,才还原出诱人的焦糖色,但遇到混合光源就更棘手——咖啡馆里既有暖光吊灯又有冷色霓虹灯,这时候掏张白纸做自定义白平衡,比后期调色更省事,单一光源用预设模式,复杂环境必须手动校准。
构图法则何时该被打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把人物放在交叉点固然稳妥,但总像在画格子,去年拍街头老匠人,故意把他布满皱纹的脸压在左侧边缘,右侧留出空荡的工具墙,反而强化了孤独感,对称构图适合教堂,可拍叛逆少年时,倾斜15度的失衡画面更有张力,当发现所有照片都工整得像说明书时,试着问:这个场景需要稳定感,还是需要打破常规的冲击力?就像做菜,菜谱是基础,但真正的好厨师懂得何时多撒把盐。
长焦镜头为何会压缩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200mm镜头拍到的山峦,总像紧贴着城市高楼,这可不是幻觉,去年在西湖边,用广角拍雷峰塔显得遥不可及,换成长焦后,塔身突然与游船"贴"在一起,这种空间压缩效果,好比把望远镜倒过来看——远处的物体被强行拉近,前后景产生不真实的亲密感,拍人像时特别要注意:长焦会让鼻尖几乎碰到耳朵,而广角则把鼻子拍成土豆,选择焦距前先想清楚:要夸张的空间纵深感,还是扁平化的戏剧效果?


 WindChimeMelody
 WindChimeMelody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