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图片尺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标准尺寸适配不同展示媒介
冲洗6寸照片时,2100×1500像素的原始文件刚好铺满相纸,但发到社交媒体却总被压缩变形——这是因为朋友圈的封面图强制比例为1:1,就像给不同型号的手机买充电线,竖版半身照用4:5比例能占满手机屏幕,而电脑壁纸则需要16:9的横构图,建议拍摄时用RAW格式记录最大尺寸,后期再按用途裁剪,好比裁缝做衣服先留足布料余量。
高像素与存储空间的博弈
2400万像素相机拍出的照片每张超过30MB,连拍十张就占满老式内存卡,但若为了省空间改用JPEG小尺寸,放大后发现睫毛细节全是马赛克,这就像用保温杯装鱼汤:容器太小会洒漏,太大又浪费空间,折中方案是设置"RAW+JPEG"双格式,重要拍摄用原始尺寸,日常记录选中等画质,类似出门时根据行程远近选择行李箱。
打印尺寸决定拍摄精度
客户要求制作2米高的婚纱照背景板,这时发现手机拍的800万像素照片放大后颗粒明显,印刷行业有个公式:每英寸需要300像素,2米高展板至少需要23600像素高度,就像用渔网捞鱼,网眼太大(像素不足)只能捞到模糊轮廓,解决方法要么换用中画幅相机拍摄,要么前期就保持足够远的拍摄距离,给后期裁剪留余地。
社交平台压缩的应对策略
为什么同一张照片在ins和微博显示效果不同?各平台就像性格迥异的厨师:抖音会把所有图片暴力压缩到1080px宽度,而小红书允许上传更长边,上传前先用PS把图片短边统一调到1600像素,就像把水果切块适应不同榨汁机入口,记住关闭平台的"自动优化"功能,否则系统可能把你的冷色调人像强行加暖,好比服务员擅自往咖啡里加糖。
特写与全景的尺寸逻辑
拍证件照时总被要求"头顶留白1厘米",而时尚杂志的大头照却故意裁掉发际线,这种差异就像电视剧和电影的画幅区别:身份证照片严格遵守3:4的固定框架,而艺术创作可以尝试1:2的窄长构图,当拍摄环境杂乱时,不妨主动把构图拍宽松些,后期通过二次构图来修正,相当于先用广角镜头"圈地",再慢慢"精耕细作"。


 幽径独赏芬芳
 幽径独赏芬芳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