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画面的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像会呼吸?秘密藏在光线里,正午的硬光会把阴影切成锐利的几何图形,而日出前半小时的柔光则像给画面蒙了层纱,拍人像时,我常让模特站在树荫边缘,这样斜射的光线会自然勾勒出面部的立体感,遇到过阴天拍静物总显得平淡吗?试试用反光板把天空光反射到主体暗部,那种通透感就像往可乐里加了冰块。
构图是视觉的导航系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观众第一眼看到照片时,他们的视线会往哪里跑?三分法就像超市的导购牌,但真正的高手会制造更复杂的动线,有次拍老街,我把褪色的春联放在前景,蜿蜒的青石板路作为引导线,远处晾晒的衣服恰好形成视觉落点——这比机械遵循黄金分割更鲜活,画面边缘的半个自行车轮或半扇窗户,往往比完整物体更能激发想象。
色彩情绪比调色盘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饱和度滑块拉满就是好照片?去年拍深秋银杏时,我刻意保留枝干部分的青灰色,反而让金黄更有重量感,就像做菜时撒盐要考虑到食材本味,冷调阴影中的一抹暖色,比整体偏色更有叙事力,遇到阴郁的雨天,试着把白平衡调到5000K以下,那种蓝调会像大提琴的低音般震动观者神经。
瞬间的耐心需要提前支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都说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是运气,但野生摄影师更懂等待的利息,拍跳水的孩子,我提前半小时就蹲在泳池边计算起跳频率;拍街头早点摊,连续三天同一时间蹲守才能抓到蒸汽与晨光交汇的0.3秒,这就像煲老火汤,火候不到时掀锅盖只会散掉香气,现在相机连拍速度那么快?真正的瞬间往往出现在你指头离开快门的刹那。
器材要像旧鞋子般合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用哈苏拍家庭聚餐的人吗?那种违和感就像穿燕尾服插秧,我的备用机是十年前的微单,但它的翻转屏能让我贴着地面拍蚂蚁视角,镜头焦段的选择更像选鞋子——24mm是运动鞋,85mm是高跟鞋,而拍菜市场鱼摊时,35mm才是最适合辗转腾挪的老布鞋,最贵的防抖功能,永远是你的呼吸节奏。


 Star闪耀
 Star闪耀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