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与玩具互动创造生动画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里的孩子总显得僵硬?试试把玩具变成拍摄道具,给孩子一个吹泡泡机,抓拍他追逐泡泡时自然扬起的嘴角;或是递上卡通望远镜,让他假装探索远方,镜头对准他眯起眼睛的专注表情,注意玩具颜色要与服装形成对比——比如穿蓝色衣服的孩子拿着明黄色玩具车,画面会立刻跳脱出来,曾有家长抱怨孩子不看镜头,其实当孩子专注于摆弄玩具火车轨道时,俯拍角度反而能捕捉到最真实的创作表情。
利用食物激发最本真的表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咬了一半的草莓为什么比摆拍更动人?让孩子双手捧住大碗吃面条,抓取汤汁沾到脸颊的瞬间;或是给幼儿一块刚拆包装的巧克力,微距特写他试探性伸出舌头的模样,要注意食物体积与孩子脸型的比例——葡萄适合表现小巧五官,而整个西瓜能制造夸张喜剧效果,遇到过家长担心弄脏衣服,其实沾着奶油的围兜恰恰能强化生活气息,后期用局部提亮就能让沾满果酱的手指成为视觉焦点。
借助家具变换空间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孩子站在沙发前后差异巨大?让孩子从镂空椅背探出脑袋,框架式构图天然突出面部;或是把矮柜变成临时舞台,仰拍他踮脚够高处玩具的动态,关键要调整家具与孩子的光影关系——靠近窗边的书架会投下条纹光影,这时让孩子假装在光影缝隙里捉迷藏,曾有拍摄者执着于清空背景,其实半开的抽屉和散落的绘本反而能讲述更完整的故事。
模仿动物动作打破常规构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学青蛙蹲跳的照片总充满活力?引导孩子张开双臂模仿展翅的企鹅,低角度拍摄能强化童趣;或是让他趴在地毯上学猫咪伸懒腰,对角线构图让肢体更舒展,要特别注意服装与模仿对象的关联性——穿条纹衫学斑马时,适当增加背景的绿色元素,遇到过孩子拒绝配合的情况,这时摄影师可以先夸张地示范动作,当孩子笑场时反而能拍到最放松的状态。
通过错位制造视觉惊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借位拍摄总能引发二次观看?让孩子手托积木假装举起吊灯,注意两者要在同一焦平面;或是利用前景落叶制造"手捧秋天"的错觉,关键在于控制景深——用f/2.8以上光圈虚化衔接处,但孩子眼睛必须保持绝对清晰,曾有家长质疑这种拍法不真实,其实适当保留些穿帮痕迹(比如孩子手指和道具间的自然缝隙)反而能增加照片的趣味可信度。


 Lucky幸运儿
 Lucky幸运儿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