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光圈如何控制画面虚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新手发现同样的场景,别人拍的主体清晰背景朦胧,自己的照片却像手机随手拍,问题常出在光圈理解上——f/1.8的大光圈能让背景虚化成色块,而f/11的小光圈会让远处广告牌的文字都清晰可见,试着用同一朵花做实验:先用最大光圈拍,花瓣纹理清晰而树叶模糊;再调到f/16,连花茎后的泥土颗粒都分毫毕现,光圈数字越小,虚化越强,这和数学课上的数字大小概念正好相反。
快门速度怎样冻结动态瞬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街头飞驰的自行车时,1/1000秒的快门能清晰抓拍到辐条旋转的细节,而1/30秒会拍出流动的光影轨迹,有个容易混淆的现象:在昏暗室内用高速快门,照片可能漆黑一片——因为快门开合时间太短,光线来不及进入,就像用漏勺接雨水,动作越快接到水滴越少,建议拍摄运动物体时,先观察其速度:小孩奔跑可用1/500秒,瀑布流水尝试1/60秒,找到动静平衡点。
ISO感光度与画质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提高ISO能让你在夜晚不用三脚架就拍到画面,但代价是照片出现类似电视雪花噪点,现代相机ISO3200以内画质尚可,超过6400后,暗部会出现彩色噪斑,这就像用收音机收听节目,信号弱时调大音量虽然听得见,但杂音也会放大,实际拍摄中,晴天尽量用ISO100,阴天可升至400-800,室内演唱会才需要飙到3200以上,有个矛盾点:降噪软件能抹去噪点,但也会让猫胡须等细节变模糊。
构图三分法真的万能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把主体放在九宫格交叉点上确实能让照片更舒服,但死守规则会错过好照片,比如拍摄对称建筑时,强行偏移中心反而破坏庄重感;而表现孤独感的人物,放在画面边缘比机械遵循三分法更有冲击力,下次拍摄时可以故意打破规则:尝试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1/5处突出天空,或是让模特的眼睛紧贴画框边缘,记住规则像自行车辅助轮,学会后要适时卸掉。
白平衡设置如何改变照片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动白平衡拍出的夕阳可能像正午阳光,手动设置5500K色温才能还原金黄暖调,但故意用错误白平衡能制造特殊效果:用阴天模式拍雪景会泛蓝,像科幻电影场景;钨丝灯模式拍黄昏则让天空变成紫红色,这类似给灯泡套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建议拍摄RAW格式,后期能无损调整——就像生面团可以重新塑形,而烤好的面包只能切片。


 RaindropSparkle
 RaindropSparkl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