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选择合适的光线条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晨和黄昏的"黄金时刻"是风景摄影的天然滤镜,阳光斜射时色温偏暖,影子拉长,山峦的轮廓会被镀上一层金边,但很多人误以为阴天不能出片,其实雨后散射光反而适合拍水墨风格的江南园林——去年在拙政园,我特意等到细雨初停,青瓦白墙在柔光下像晕开的宣纸,比烈日下的高反差场景更有韵味,记住口诀:"硬光塑形,柔光抒情",正午拍摄沙漠时就得利用强烈光影制造线条,但拍九寨沟的水就得避开直射光。
如何用前景增加画面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去年在喀纳斯遇到个有趣现象:同样拍月亮湾,80%游客直接怼着湖面拍,成片就像明信片扫描图,我蹲下来找了片挂霜的灌木作前景,透过冰晶拍出去的湖水立刻有了纵深感,这就像吃灌汤包要先咬破皮,前景就是引导观众"咬破"画面的那层皮,拍长城时不妨捡块斑驳的墙砖放镜头前,虚化的纹理比单纯拍绵延城墙更能诉说沧桑感。
为什么构图要学会做减法
新手常犯的错是贪多,在黄山拍迎客松非要带上索道、游客和警示牌,有次我观察老摄影师支三脚架,他不断左右移动,最后只框住松枝与远处一座孤峰,这让我想起煮高汤要撇浮沫,好照片也得剔除杂质,遇到杂乱的洱海码头,我改用200mm长焦只截取渔船桅杆与波光的局部,反而比广角全景更有张力,画面里每多一个元素,都在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怎样利用天气意外出大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暴雨天在武功山,所有游客都在抱怨,我却盯着云层翻滚时若隐若现的山脊,当浓雾突然撕开一道口子,阳光像追光灯打在草甸上,这种转瞬即逝的"舞台效果"比晴天更难复制,极端天气往往是馈赠:台风前的火烧云、雪后初霁的雾凇,甚至雾霾天都能拍出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剪影,关键要提前踩点——我总在手机存着当地气象规律图,知道婺源三月最容易出现平流雾。
什么时候该打破常规参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教科书说拍流水要用慢门,但在贵州荔波,我故意用1/2000秒定格浪花飞溅的瞬间,水珠像被按了暂停键的钻石,参数是死的,去年在敦煌拍星空,发现按标准500法则计算曝光时间会导致星星拖线,后来改用"400除以焦距"才解决,这就像炒菜不能死守菜谱,得根据灶火调整,遇到特殊场景,不妨试试反常识设置:拍秋叶飘落时提高ISO捕捉动态,反而比追求画质更有氛围感。


 LavenderMist
 LavenderMist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