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画面的情绪基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处风景在清晨和黄昏拍出来截然不同?答案藏在光线的斜射角度里,尝试在日出后一小时拍摄老街,阳光会沿着斑驳的墙砖爬行,把青苔照得透亮,这时用点测光对准高光部分,暗部自然形成天然画框,但正午顶光就像粗暴的探照灯,除非你想表现钢筋森林的压迫感,否则记得避开这个时段,有个讨巧的办法:阴天时的漫反射光相当于巨型柔光箱,特别适合拍人像时让皮肤质感像丝绸般平滑。
构图是视觉的呼吸节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画面里的电线杆直愣愣插在人物头顶时,再美的表情也会被毁掉,三分法则是老生常谈?试试更刺激的——下次拍咖啡馆窗景时,故意把咖啡杯切掉三分之一,让缺口处露出窗外骑自行车的人影,这种"不完整"反而会让画面活起来,就像听爵士乐时突然的停顿,留白不是偷懒,给飞鸟留出足够的天空,观众的视线才会跟着翅膀滑翔。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瀑布到底用1/1000秒还是2秒?这取决于你想要凝固的水珠还是雾化的绸缎,上周在溪边实验时发现,1/15秒的快门能让水流既保持脉络又带上动感,就像抓拍芭蕾演员旋转时的裙摆,但手持拍摄低于1/60秒?除非你的胳膊是液压稳定器,有个反常识的技巧:拍奔跑的狗用慢门追焦,背景拉出的彩色线条比冻结动作更有故事感。
色彩是隐形的情绪符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冷色调的雨天照片总带着忧郁?试着在后期把便利店暖黄灯光饱和度拉高,立刻就有了王家卫电影的味道,去年拍秋叶犯过的错:把红色通道拉满导致枫叶像着火似的,现在懂得用HSL工具单独调整橙黄色相,让落叶呈现出蜂蜜般的质感,阴郁的蓝调和温暖的橘调可以共存,就像火锅里翻滚的辣椒与醇厚的骨汤。
器材是延伸的创作器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机镜头拍不出单反的虚化?试试这个野路子:让主体离镜头20厘米,背景至少5米远,雨后挂满水珠的蜘蛛网也能拍出梦幻光斑,但别迷信大光圈,f/1.8拍人像时可能连睫毛尖都虚化掉,最近用70-200mm镜头拍街拍,压缩感让霓虹招牌和行人重叠出赛博朋克的效果,这可不是广角镜头能给的戏剧性。


 墨香浸润心灵
 墨香浸润心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