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法让画面呼吸更顺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想象把取景框横竖各划两条等分线,形成九宫格,四个交叉点就是黄金视觉位——比如拍人像时,把眼睛放在右上交叉点,画面立刻有了透气感,去年在西湖拍落日,我故意把雷峰塔放在右下交叉点,左侧留出大片水面倒影,朋友看了直说"这构图有股子松弛感",但要注意,三分法不是万能药,遇到密集的树林或建筑群时,死守交叉点反而会让画面显得刻意。
引导线能牵着观众眼睛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街的石板路、铁轨、甚至是墙面的裂纹,都能变成天然引导线,上个月在徽州拍马头墙,特意蹲下来用屋檐的斜线指向晨雾中的灯笼,观众的视线就像坐滑梯一样自然落到主体上,但新手常犯的错是把线条搞得太复杂——有次见人用五条不同方向的栏杆引导视线,结果比迷宫的岔路还让人眼花,线条在精不在多,两条干净的斜线比蜘蛛网似的乱线强十倍。
框架式构图给画面加个相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窗框、拱门、甚至是树枝形成的空隙,都是现成的天然画框,春天在颐和园,我透过垂柳的缝隙拍佛香阁,柳枝就成了毛茸茸的活体相框,不过这种构图最怕"框得太满",有次见人用整个门洞框住小贩,结果观众只顾着研究门上的雕花,留出30%的透气空间,就像给相册留白边,看着才不憋屈。
负空间让主体学会独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面积的天空、水面或留白,反而能让主体更有存在感,拍故宫角楼时,我等到一群鸽子飞过,让它们只占画面1/10,其他全是蓝天,那种孤独的美感比怼脸拍建筑震撼多了,但负空间不是偷懒的借口,上周看人交作业:一个小人在空白画面中间,问他表达什么,答"这是极简主义"——没有情绪支撑的留白,就像忘记放馅的饺子皮。
对称构图要玩就玩到极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遇到倒影、古典建筑或仪式场景时,把中线对准取景框正中央,强迫症式的对称能制造庄重感,在茶卡盐湖拍天空之镜时,我连自己的影子都调整到完全对称,但现实往往不完美,有次拍老宅院发现左右灯笼差半寸,干脆故意歪斜5度,反而比硬掰对称更生动,对称构图要么100%精准,要么就彻底打破,模棱两可最要命。


 微风轻拂发丝
 微风轻拂发丝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