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发布参赛规则与主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场摄影大赛的起点往往是主办方扔出的"绣球"——参赛规则和主题说明,就像厨师需要先看菜谱再开火,摄影师得反复咀嚼这些文字,某次城市风光赛中,明明要求"展现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却有人交了一组纯古典建筑特写,结果在第一轮筛选中就被淘汰,建议用红笔圈出关键词,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季节限定元素"等,这些往往是评委埋下的暗线,不妨自问:如果规则里写着"允许适度后期",到底怎样的调整算"适度"?饱和度拉满的晚霞可能让评委眼前一黑。
摄影师需要规划拍摄路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拿到主题后,老手会像下棋般布局拍摄计划,曾有位参赛者为了拍"市井烟火"主题,连续三天凌晨四点蹲守菜市场,最终抓到鱼贩掀开防水布的瞬间,晨光恰好照亮飞溅的水珠,相比之下,临时抱佛脚的作品往往缺乏深度,不妨试试"三三制":准备三个备选场景、三种光线方案、三个不同时段,比如拍"工业美学"时,阴天的金属管道反而比晴天的更有质感,这个反常识的发现可能让你脱颖而出。
选手提交作品前要做筛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上百张原片中挑出参赛作品,堪比从后宫选秀,有人总把技术最完美的照片当王牌,却忽略了主题契合度,记得有次比赛,一张对焦轻微模糊的街头拥抱照片,因为情感张力打败了无数糖水片,建议先做"三轮淘汰":第一轮删掉技术缺陷明显的,第二轮砍掉与主题若即若离的,第三轮请陌生人看图说话——如果他们读出的主题与你设定一致,才算过关,别舍不得那张构图完美却跑题的得意之作。
评委从多维度进行作品评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的评选环节就像把不同菜系摆上同一张餐桌,技术参数是基础门槛,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视觉说服力",某次评选中,两组同样拍梯田的作品,胜出者只因多等了十分钟,让炊烟恰好形成对角线构图,评委们会像考古学家般层层剖析:第一眼吸引力是否足够?能否经得起三秒以上的凝视?有没有藏着小彩蛋?比如照片角落若隐若现的自行车,可能默默强化了"变迁"的主题,好照片应该像洋葱,剥开总有新发现。
获奖者需要准备作品阐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作品进入决赛圈,两百字的阐述可能比快门速度更重要,见过太多"当时觉得美就拍了"的苍白解释,这就像端上满汉全席却说不出食材,试着用"3W+H"公式:何时何地发现这个场景(When&Where),为什么选择这个瞬间(Why),如何处理画面元素(How),有位拍摄菜场老人的冠军这样写:"05:17的顶光像舞台追光,老人数硬币的专注让我想起父亲修钟表的手。"短短两句就建立了情感锚点,让评委的分数不自觉多打了半分。


 CloudWhisper
 CloudWhisper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