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社是干什么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摄影社教你用镜头观察世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以为拍照就是按下快门,但摄影社的第一课往往是"学会看",比如拍摄落叶,新手可能直接俯拍满地金黄,而社员会被要求蹲下用低角度捕捉叶脉纹理,或是逆光拍摄半透明的叶片,去年秋季活动时,社长特意让大家在雨天拍摄——湿润的落叶颜色饱和度会提升30%左右,这种实操细节才是社团真正要传递的观察方法。
摄影社解决设备与技术的矛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机能不能拍专业照片"是招新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曾用三脚架固定手机,通过手动模式调节ISO200拍摄夜景,画质竟比某些入门单反自动模式更好,但另一次棚拍人像时,手机在捕捉发丝细节时立刻露怯,社团不鼓吹设备论,而是带大家做对比实验:上周用矿泉水瓶制作简易柔光罩,效果居然比部分专业柔光箱更自然,这就是技术弥补设备的典型案例。
摄影社把生活场景变成创作素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食堂的蒸汽窗口能拍出梦幻光晕,图书馆书架能构成引导线构图——这些发现都来自社团的"扫楼"活动,有次作业要求拍摄"孤独",多数人选择空椅子或单人背影,唯独大二的小林拍了自习室玻璃上重叠的指纹,透过指纹还能看到窗外掠过的飞鸟,这种打破常规的视角训练,让社员经过奶茶店都会下意识研究杯壁水珠的反光角度。
摄影社让技术问题变成创作契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新人抱怨逆光拍摄人脸太暗时,我们反而会组织专题拍摄,去年招新展最出圈的作品,正是利用这种"缺陷"创作的剪影——模特的耳环在强烈背光下形成星芒效果,同样,雨天活动时有人镜头溅了水珠,社长立刻示范如何把水珠变成前景虚化的天然滤镜,这些意外时刻教会大家:说明书上的"问题",很可能是独特的视觉语言。
摄影社连接个体表达与群体共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难忘的是毕业季的"记忆碎片"企划,当三十位社员用不同焦距拍摄同一栋教学楼,广角镜头下的建筑显得庄严,85mm定焦却捕捉到窗台枯萎的盆栽,这些照片拼贴展出时,观众才意识到:所谓"客观记录"从来不存在,而社团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每种视角都能被看见,就像暗房里的显影液,慢慢泡出每个人独特的影像DNA。


 CloudWhisper
 CloudWhisper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