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合校园题材的拍摄角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校园里最常见的图书馆、教学楼往往拍得千篇一律,试试把镜头对准楼梯拐角的光影:早晨8点的阳光斜射在螺旋楼梯上,金属扶手会形成明暗交错的线条,有个学生曾蹲在二楼平台,用广角镜头仰拍旋转楼梯的纵深感,画面瞬间有了几何张力,俯拍食堂餐盘能体现生活气息,但别让构图太满,留出三分之一空白给背景虚化的同学身影。
怎样用手机拍出单反级的特写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同学抱怨手机拍微距总对不上焦,其实问题出在距离控制,拍实验室的显微镜镜头时,别贴得太近——保持15厘米,用手指长按屏幕锁定对焦点,然后慢慢后移手机直到画面清晰,就像用筷子夹豆腐,力度要稳,上周获奖的作品《露珠与电路板》,就是手机在窗边逆光拍摄,水珠折射出的彩虹光斑完全盖过了专业相机的锐度。
夜间拍摄如何避免噪点爆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操场夜拍常出现满屏彩色噪点?别急着调高ISO,试着把手机固定在看台栏杆上,用书本垫着保持稳定,选择"专业模式"里的2秒长曝光,拍宿舍楼灯光时,等晚上7点天空将暗未暗的"蓝调时刻",楼宇轮廓和暖色窗光会产生油画质感,去年有组作品《自习室星座》,就是用这个方法把每个亮灯的窗户拍成了星空效果。
人物纪实怎样避开摆拍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抓拍课堂瞬间时,别让被拍者直视镜头,提前调整好参数,假装在拍黑板,等学生低头记笔记时快速构图,运动会是个好时机,但别只盯着冠军冲刺——试试拍跑道边揉腿的替补队员,或者志愿者弯腰系鞋带的特写,就像写观察日记,最有感染力的往往是那些当事人自己都没察觉的神态,曾有张获奖作品《晨读》,主角睫毛上的霜花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说明冬天的早课。
后期修图该把握什么尺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调色时容易陷入"滤镜依赖症",记住实验室烧杯的茶渍、旧书扉页的泛黄,这些本色比过度饱和的颜色更耐看,裁剪工具要用得大胆——某次秋叶主题的投稿,作者果断裁掉了三分之二的天空,只留满地落叶和一双帆布鞋,反而让画面有了故事性,就像煮泡面时加蛋,关键不是调料包全倒进去,而是找准最提味的那一点。


 CloudWhisper
 CloudWhisper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