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楼学摄影能学成吗女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影楼能提供系统化的拍摄流程训练
每天面对同样的布光台、同样的背景布,看起来枯燥,但就像学炒菜得先掌握火候一样,新人常问"为什么客户左脸比右脸上镜",老师傅会直接让你用测光表对比两侧亮度——原来颧骨高低会导致主灯需要微调15度,上周帮儿童拍百天照,孩子母亲突然要求加拍全家福,现场要临时调整三脚架高度和柔光箱角度,这种应变能力是看教程视频学不会的。
高强度修图能快速培养审美判断力
有位化妆师总把客人睫毛贴得像雨刷器,修图时才发现问题,现在拍到浓妆客人都先检查睫毛投影是否穿帮,修两百张客片后自然懂得,皮肤质感不是拼命磨皮,要像煮粥控制火候:保留鼻梁高光处的细微纹理,只柔化颧骨以下的阴影区,有次老板要求把五十岁顾客修成三十岁,最后用曲线单独提亮眼白,效果比强行去皱更自然。
商业拍摄能治"文艺病"
很多女生带着《VOGUE》杂志来应聘,结果第一周就栽在证件照上,领导说"客人要的是像本人又比本人好看",这比拍艺术照难十倍,有次拍企业形象照,财务总监的西装总撑不出型,最后用鱼线在背后悄悄勒出腰线才过关,现在看到客人第一眼就想"衬衫领子会不会吃脖子""发际线需不需要前景遮挡",这种实战眼力比讨论构图法则管用。
但影楼模式也可能限制创作思维
连续三个月拍同款婚纱样片后,我发现客人真正动人的是那些计划外的瞬间——新郎蹲着帮新娘整理裙摆时,裙角扬起的弧度比摆拍好看十倍,现在会故意留出5分钟让新人自由互动,抓拍到的画面反而被选作迎宾海报,就像天天临摹字帖的人,某天突然在快递单上写出自己的笔锋,关键要保留观察生活的敏感度。
设备限制反而能练就基本功
当其他学员炫耀新买的1.2光圈镜头时,影楼那台老款5D3配24-105mm镜头逼着我钻研布光,有次拍黑色礼服,用泡沫板补光发现比反光板更柔和,现在即使用手机拍美食,也会下意识用纸巾当柔光罩,这就像用土灶做饭的人,换了燃气灶反而更懂控制火候,上周用手机帮闺蜜拍穿搭,她惊呼"你怎么连地铁站都能拍出影楼效果",其实只是记住了橱窗光的折射角度。


 浅梦悄然绽放
 浅梦悄然绽放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