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如何避开相机型号的价格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第一次买相机会盯着"全画幅"三个字不放,殊不知就像买车只看发动机排量——某品牌入门全画幅机身卖到万元,配套镜头却要额外花费五六千,半画幅机型配大光圈定焦镜头的组合,在弱光环境下拍摄人像的效果可能更惊艳,去年帮朋友拍婚礼,用七千块的残幅相机搭配50mm F1.8镜头,成片比隔壁用三万设备的摄影师更受新人喜爱,关键就在于镜头距离主体的把控。
三脚架价格差异究竟差在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三百块的铝合金三脚架和三千块的碳纤维架子同时被大风吹倒吗?去年在青海湖边就遇到过这种黑色幽默,贵的架子确实更轻便,但真正决定稳定性的是脚管节数——五节脚管收起来只有35cm,展开却比三节脚管晃三倍,拍星空时宁愿多背两公斤也要选三节式,毕竟30秒长曝光时任何细微抖动都会让银河变成毛线团,有个窍门:把背包挂在脚架中轴下,百元架子也能获得接近专业级的稳定。
闪光灯为何越便宜越难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某次用三百块的副厂闪光灯拍会议,回电速度慢得像老式开水壶,等它"咕嘟咕嘟"蓄好电,领导已经走到下个展区了,原厂两千多的型号能连闪三十次不罢工,秘密在于电容质量——就像山寨充电宝标着两万毫安,实际输出还不到一半,更致命的是廉价灯头的色温飘忽不定,同一场活动拍的照片,人脸肤色能从香槟金变成紫薯色,后期调色时恨不得把显示器砸了。
滤镜系统是不是在收智商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花八百块买块UV镜当镜头护具,却不知道这层玻璃会让万元镜头的画质倒退回手机水平,但ND减光镜确实是刚需,去年拍海边落日时,不用十档ND镜的话,就算快门调到1/8000秒,浪花还是会过曝成白纸,最讽刺的是,三十块的方形滤镜支架搭配两百块的树脂镜片,效果可能胜过千元级的圆形金属滤镜,因为方形系统能避免暗角——这就好比用拼接地板比整块大理石更能适应热胀冷缩。
二手镜头市场有哪些隐藏规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某鱼上标榜"女生自用"的镜头,拆开可能发现霉丝比蜘蛛网还密,但真正懂行的专挑战斗成色镜头买——见过一支对焦环脱皮的70-200mm,因为前任主人是体育记者,证明马达至少经历过十万次以上考验,反而九五新的镜头可能是婚礼摄影师淘汰的,长期固定在三脚架上,变焦环紧涩得像拧生锈的水龙头,有个冷知识:带轻微划痕的前镜组对画质影响,还没有镜头里一粒灰尘大。


 OceanWaveDream
 OceanWaveDream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