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是摄影的魔术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早晨拍出来像油画,中午却像证件照?关键在于光线质量,侧光能雕刻物体的立体感,比如拍摄老建筑时,45度角的阳光会让砖缝阴影形成天然纹理;而阴天的漫射光则适合拍人像,皮肤瑕疵会被柔化,遇到过逆光拍摄人脸发黑的情况吗?此时需要反光板补光,或手动增加曝光补偿——就像给阴影区"打手电筒",记住黄金时刻法则:日出后1小时和日落前1小时的光线自带暖调滤镜。
构图决定视觉动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把主体放在正中间为什么常显呆板?试试三分法:想象画面被井字格分割,将地平线对齐下1/3线,花朵放在交叉点上,拍摄奔跑的宠物时,在它前方留出空间,就像书页要留页边距,遇到杂乱的背景怎么办?蹲下来用天空做纯色幕布,或是开大光圈虚化掉干扰物,对角线构图能制造动感,比如斜跨画面的桥梁线条,比横平竖直更有张力。
快门速度冻结或模糊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瀑布该用1/1000秒还是1/4秒?前者凝固水珠像玻璃雕塑,后者拉丝成绸缎效果,拍摄孩子踢球时,1/500秒能定格飞溅的草屑,但故意降到1/60秒追拍,会让背景拖曳出速度线,夜晚手持拍摄为何总模糊?安全快门原则:焦距倒数是最慢速度,50mm镜头至少用1/50秒,想拍车灯轨迹?三脚架固定后尝试2秒曝光,让光点变成河流。
参数组合需要做选择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光圈优先模式拍运动物体会糊?因为相机只保证曝光正确,不会自动提高快门,就像炒菜时火候和翻炒速度要配合,ISO1600+大光圈能应对昏暗音乐会,但画质会像粗颗粒的胶片,遇到主体亮背景暗的舞台照,点测光比全局测光更精准,如同只测量演讲者脸上的光,记住没有万能设定,拍雾凇要减曝光避免雪地过曝,拍剪影则要对准亮部锁定曝光。
观察力比设备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老摄影师用手机也能出大片?他们擅长发现反光水洼中的倒影、墙面的光影图案,试着把相机放地上拍蒲公英,视角比长焦镜头更有冲击力,雨天反而是创作良机,玻璃上的雨滴能自然虚化背景,下次看到栏杆投影在楼梯上,不妨用框架构图捕捉这个几何游戏——好照片常藏在被忽略的日常里。


 月影陪伴孤独
 月影陪伴孤独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