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照片的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早晨拍出来像油画,中午却像证件照?关键在于光线的角度和质地,侧光能雕刻物体的立体感,比如拍摄老房子的砖墙时,斜射的阳光会让每道缝隙都产生戏剧性的阴影,而正午的顶光就像直接往脸上打的反光板,容易让风景失去层次,试试在日落前半小时拍摄人像,此时的光线像被纱网过滤过,皮肤质感会变得柔和,阴天其实是天然的柔光箱,适合表现细腻的织物纹理或静物细节。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1/1000秒凝固飞鸟展翅的瞬间,还是用1/4秒让溪水变成丝绸?这个选择就像在决定让时间冻结还是流动,拍摄运动物体时,很多人抱怨"明明对焦准了还是模糊",其实是快门速度没跟上主体移动速度,有个笨办法:拍奔跑的狗时,快门速度分母至少要是焦距的两倍(比如200mm镜头用1/400秒),想拍车灯轨迹却总失败?试试把相机架在天桥栏杆上,用2秒曝光,你会看到城市突然有了呼吸的节奏。
构图需要制造视觉冲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爱把主体放在奇怪的位置?因为完美的对称就像没拆包装的新家具,缺少生活痕迹,尝试把地平线压到画面下1/3处,给乌云翻滚的天空留出更多戏份;或者让模特的视线方向留出大量空白,制造"即将发生什么"的悬念,拍美食时故意把刀叉斜着放,比规整摆放更能刺激食欲,记住三分法则是用来打破的——当你能解释为什么要把苹果放在画面正中央时,就已经进阶了。
后期修图是第二次曝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直出党常说"真实最重要",但人眼看到的本来就不是CMOS记录的原始数据,适当提升阴影就像掀开舞台幕布,能找回暗部里藏着的细节,调色温不只是纠正白平衡,把傍晚场景故意往品红偏移,能制造出赛博朋克式的未来感,高光压缩技巧就像给太阳戴墨镜,让过曝的云层重新显现纹理,但别陷入参数陷阱,有时候照片缺乏冲击力,可能只是需要把画面边缘的杂物裁剪掉。
镜头语言要说人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用50mm拍宠物总像证件照,换成35mm突然有了故事?焦距决定了你与世界的对话方式,广角镜头会夸大前景,拍咖啡馆时把咖啡杯推到镜头前,能让观众闻到香气似的,长焦镜头则像望远镜,适合在杂乱环境中提取抽象图案,比如用200mm拍篮球场铁丝网的几何切割,下次拍儿童时,试试蹲下来用28mm俯拍,你会发现熟悉的场景突然有了童话视角。


 SunshineSoul
 SunshineSoul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