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摄影要拍人的真实状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街头巷尾蹲守三小时,可能就为那个揉皱的报纸从老人手中滑落的瞬间,别急着调参数,先问自己:画面里的人在哭还是在笑?那种不设防的松弛感比任何摆拍都珍贵,记得在重庆梯坎拍挑山工时,我故意让扁担把镜头压出畸变,弯曲的木杆和佝偻的脊背突然就有了对话。
环境细节会讲人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剥落的春联比主角更能说清留守老人的孤独——这就是为什么总强调"要拍门把手上的包浆",去年在皖南拍祠堂祭祀,特意用35mm镜头把香炉和孩童的球鞋框进同一景深,香灰落在耐克logo上的巧合,比单纯拍跪拜仪式更有层次,生活痕迹才是最好的布景师。
矛盾冲突藏着人性微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婚礼现场突然大哭的新娘,暴雨中护住流浪猫的醉汉,这些反差点像砂纸,能磨掉表象的糖衣,有次在菜市场见到穿貂皮剥毛豆的大妈,立刻改用高对比度黑白模式,她指甲缝里的泥和皮草的光泽打架,反而比所谓的"和谐画面"更鲜活,别怕画面"不完美",完美才是人文的死敌。
等待比快门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都说摄影是瞬间艺术,但好的人文片往往熬出来的,在兰州牛肉面馆守过五个清晨,终于等到蒸汽在老师傅眼镜上凝霜的刹那,这就像等一锅老汤收汁,急火快炒永远出不来醇厚,建议把相机设成静音模式,当被拍者忘记镜头的存在时,衣角的油渍都会开始说话。
陌生感能激活熟悉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我们总对异域文化兴奋?因为新鲜感能撕掉认知滤镜,试着把家门口的报亭当非洲部落拍:雨棚的破洞是"原始天窗",堆叠的杂志成了"文明图腾",有次用鱼眼镜头拍小区象棋摊,扭曲的棋盘像要吞掉老人们弯曲的脊椎,平常景象突然有了超现实张力。


 Ocean海洋深
 Ocean海洋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