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打光的原理根据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方向决定画面立体感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像纸片,有些却充满层次?关键在于主光的角度,正前方直打的光线会压平五官,就像中午的太阳把人照得睁不开眼;而45度侧光能让人像鼻梁投下自然的阴影,这种“伦勃朗光”在油画里用了四百年,拍产品时更要小心,陶瓷餐具若用顶光直打,高光会碎成刺眼的白斑,这时改用柔光箱从侧面30度打过来,釉面立刻泛起丝绸般的光泽。
光源软硬塑造物体质感
硬光与柔光的区别,好比手术刀与羊毛刷,拍摄金属工具时,用未加柔光罩的闪光灯直射,能强化刀刃的冷冽感——那些锐利的阴影线就像产品的性格宣言,但换成拍摄婴儿皮肤,硬光会暴露所有绒毛和毛孔,这时候就得用硫酸纸或反光伞把光线揉碎,有个诀窍:光源面积越大、距离越近,光线就越柔软,就像阴天时整个天空都变成了柔光箱。
光比控制情绪表达
两盏灯的亮度差藏着心理暗示,纪录片导演常让访谈对象的暗部脸沉浸在阴影里,只留1:4的光比,那种克制的明暗就像欲言又止的故事,但电商服装图相反,主灯和辅灯通常控制在1:2,为的是让每处褶皱都清晰可见,有次拍深色皮包,助理把补光调得太亮,结果皮革失去了沉稳的贵族气,活像被漂白过的旧沙发——光比失调会让材质说谎。
色温偏差制造场景记忆
清晨的蓝调和烛光的橘红,都是大脑的时间标记,拍咖啡馆故意让白平衡偏暖到4500K,拿铁表面的奶泡会泛着慵懒的淡黄;而用6500K拍冰川,连阴影都透着幽蓝的寒气,有次失误反而成片:用钨丝灯模式拍婚礼现场,窗外的暮光变成醉人的紫罗兰,新娘的珍珠耳环在冷暖碰撞中像要燃烧起来,色温误差超过300K,观众就能察觉季节的变换。
反光材质需要光线驯服
镀铬水龙头和婚纱亮片都是光的叛徒,它们会把光源形状原样复制,拍香水瓶时,用条形柔光箱会映出难看的白光带,换成圆形柔光罩又像贴了块膏药,后来发现妙招:用比产品大六倍的亚克力板做反射面,光线经过二次散射后,瓶身终于浮现出奶油般的渐变光,这就像驯兽师知道,对付猛兽不能硬来,得给它足够的转身空间。


 Charm魅力者
 Charm魅力者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