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馆为什么偏爱中画幅相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推开任何一家老牌照相馆的门,十有八九会看到摄影师摆弄着方头方脑的中画幅相机,这种笨重的家伙拍证件照时显得大材小用?其实暗藏玄机——中画幅传感器比全画幅大1.7倍,就像用大锅炒菜更不容易糊底,当顾客要求放大24寸合影时,普通单反的像素就像被拉长的橡皮筋,而中画幅的4433mm底片能保留发丝分明的质感,去年给金婚夫妇拍纪念照,客人突然想裁切画面突出婚戒,正是靠着Phase One的1亿像素才救回这张特写。
影棚灯光如何与相机默契配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照相馆的灯光师常抱怨:"这些相机吃光太挑食!"确实,当800W的布朗灯打在新生儿皱巴巴的脸上时,如果相机动态范围不够,要么高光过曝成白纸,要么阴影糊成煤块,某次拍摄企业形象照,老板的深灰西装与女秘书的雪白衬衫同框,全靠哈苏H6D的15档动态范围才没变成阴阳脸,这就像煮火锅时既要涮嫩牛肉又要煮老豆腐,关键看锅底(传感器)的包容度。
为什么照相馆镜头都戴着"厚眼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注意到那些镜头前加装的UV镜了吗?这可不是装饰品,某次连续拍摄200人证件照,有个毛头小子撞歪了镜头,价值2万的蔡司Planar差点报废,多亏UV镜当了替死鬼,但别急着给所有镜头都套上"盔甲"——拍摄柔光人像时,多层镀膜UV镜会像保鲜膜裹西瓜,影响色彩通透度,上周拍油画质感肖像,拆掉保护镜后,镜头原始镀膜终于让暗部呈现出葡萄酒般的绛红色。
数码后背为何还没淘汰传统相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有客人指着玛米亚RB67嘀咕:"这老古董早该进博物馆了吧?"可当他们看到数码后背接在胶片机上拍出的照片,又会改口说像"用柴火灶煮出的饭更香",去年修复一台1975年的勃朗尼卡,搭配5000万像素数码后背拍摄复古婚纱,CMOS的精准测光与机械快门的振动频率意外碰撞出特殊质感,这提醒我们:就像电吉他取代不了木吉他的泛音,新技术未必全盘通吃。
照相馆相机怎样应对突发状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死机了!"这是最让摄影师头皮发麻的瞬间,某次拍摄毕业班集体照,EOS R5突然显示"ERR 70",30双眼睛齐刷刷盯着我,这时备用机的热靴插着引闪器直接顶上,就像手术中途换主刀医生,现在我们的工作流程规定:拍重要合影时,两台相机要像消防栓和灭火器那样随时待命,毕竟没人愿意解释"为什么照片里少了新郎"。


 Love爱之韵
 Love爱之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