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照片的质感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台相机,有人拍出灰蒙蒙的废片,有人却能呈现丝绸般的光影?关键在于对光线的驯服,清晨斜射的"耶稣光"适合勾勒建筑轮廓,但若直接怼着正午烈日拍人像,皮肤高光必然溢出成惨白,有次在胡同里拍青砖墙,故意等到下午四点,让西晒的光线像刷子般扫过砖缝,阴影顿时有了呼吸感——这比后期加锐化真实十倍。
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说三分法老套,可当你面对洱海落日时,把地平线压在画面上1/3处,前景渔船自然成为视觉锚点,有次拍街头小吃摊,故意用蒸笼热气作前景虚化,后方老板舀汤的动作反而更鲜活,引导线不必是实体,晨雾中的路灯、咖啡杯的热气都能成为隐形的箭头,关键要让视线有落脚点。
相机参数是动态平衡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ISO开到6400画面就完蛋?那得看拍什么,深夜拍流浪猫时,宁可接受噪点也要保住1/125s的快门速度,毕竟糊掉的瞳孔不如带颗粒的锐利,但拍静物棚拍时ISO超过800就是犯罪,就像炒菜火候,拍飞鸟要用大火爆炒(高速快门),拍流水得文火慢炖(慢门长曝),参数从没有标准答案。
后期是第二次快门时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说直出才是真本事,可谁能拒绝恰到好处的暗角?就像炖汤最后撒的那把盐,有张故宫雪景原片发灰,拉曲线时发现红墙的朱砂色藏在阴影里,稍微提亮就像揭开一层纱,但千万别学那些HDR狂魔,把晚霞修成塑料感——好的后期该像隐形眼镜,矫正视力却不留痕迹。
设备是延伸的感官神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机拍不出单反效果?试试把矿泉水瓶套在镜头上当微距镜,有年拍雨滴,专业微距镜头反被雨点糊住,改用长焦拉远反而拍到屋檐成串的水珠项链,设备就像厨具,米其林厨师用铁锅能颠勺,路边摊老师傅拿铁铲照样炒出镬气,关键要摸透你手中工具的脾气,哪怕它只是台五年前的残幅机。


 FireflyDance
 FireflyDanc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