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焦段决定画面包容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广角镜头拍风景总比手机震撼?关键在于焦段像扇门的宽度——16mm镜头能装下整片长城蜿蜒,而50mm只能框住城楼一角,去年在箭扣长城拍摄时,我用24mm镜头必须后退三米才能拍全敌楼,换成16mm后连山脊线条都成了构图元素,但要注意边缘变形:蹲下拍人像时若用广角,模特的腿会被拉长得像踩高跷,这时需要保持镜头水平。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故宫角楼夜景时,1/30秒的快门让水面波纹像被风吹皱的绸缎,而30秒长曝光则把湖水磨成琉璃,但手持拍摄时有个矛盾:降低快门能吸收更多光线,可一旦低于1/60秒,连呼吸都会让画面糊成毛玻璃,上周在后海拍滑板少年,我用1/1000秒定格空中动作,飞溅的冰碴子像被施了定身法,代价是ISO必须飙到3200。
白平衡能篡改记忆颜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阴天拍胡同灰墙时,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总把青砖染上蓝调,像给老照片泼了漂白剂,手动设置5200K色温后,砖缝里枯黄的野草才恢复秋日应有的暖意,有次在景山拍日落,自动模式把紫红色晚霞拍成橘黄,活像给朝霞认错了亲戚,这时要像调火锅蘸料——加点儿洋红,减点儿青蓝,直到云层泛起鸭血般的色泽。
景深控制像在捏橡皮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f/1.8大光圈拍国子监的银杏,能让三十米外的红墙虚化成水粉颜料,但焦点稍偏半米,连叶片经脉都会失焦,去年用f/16拍天坛祈年殿,从汉白玉栏杆到鎏金宝顶全部清晰,代价是ISO得调到噪点像撒了芝麻,这就像用单反镜头在三维空间里切蛋糕——光圈越大,能咬住的清晰层越薄。
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颐和园拍十七孔桥时,把桥墩卡在画面下1/3处,水面突然就有了托起建筑的重量感,但打破规则也能出彩:去年雪天故意把故宫角楼塞进右上角,留白处飘落的雪花成了天然负空间,有个诀窍是想象画面在呼吸——主体四周留的空白,得像冬天戴口罩那样,既不能憋得慌,也别松垮到漏风。


 Love爱之韵
 Love爱之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