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专业211大学教你掌握曝光三要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得通透,有人却糊成一片?关键在于光圈、快门、ISO的配合,比如拍摄流水时,用1/1000秒会凝固水花,但若想拍出丝绸质感,就得降到1/15秒并配合三脚架,曾有学生固执地用f/1.8大光圈拍集体照,结果只有前排人脸清晰——这就是典型的技术矛盾,虚化虽美却不适合所有场景。
构图法则不是数学公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一定比居中构图高级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总引发争论,实际拍摄中,对称的教堂穹顶用居中构图反而更有张力,而街头抓拍用三分法则能制造动态平衡,就像炒菜放盐,规矩是"少许",最终还得靠舌头判断,去年毕业生用对角线构图拍摄拆迁工地,倾斜的钢筋反而强化了破碎感,这就是打破规则的胜利。
镜头语言比镜头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拿着数万元的红圈镜头却拍不出故事?问题可能出在视角选择,35mm镜头贴近拍摄早餐摊,蒸笼热气能扑到镜头上,而85mm站在马路对面拍就只能得到扁平画面,这就像和人聊天,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与站着俯视,获得的信息量完全不同,某次作业要求用50mm定焦拍菜市场,限制焦距反而让学生学会了用脚步"变焦"。
后期处理是第二次创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说"直出才是真本事",但亚当斯当年在暗房调整曝光的时间比拍摄还长,处理阴天拍摄的樱花时,适当增加粉色饱和度就像给素颜涂口红——技术本身无罪,关键看程度,去年有组作品故意保留高光过曝,模拟记忆的模糊感,这种处理反而获得了学院奖,RAW格式就像生鲜食材,烹饪方式决定最终味道。
观察力训练胜过设备竞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用手机也能出大片?因为他们会盯着地铁玻璃上的雨痕看十分钟,培养观察力要像孩子玩找不同游戏:同一栋楼,清晨的阴影和正午的投影能切割出完全不同的几何线条,作业中要求连续七天拍摄同一棵树,有个学生突然发现第三天树干上多了蚂蚁行军——这才是摄影眼的核心能力。


 时光留下痕迹
 时光留下痕迹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