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瞬间的捕捉而跟拍是连续的记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下快门时,摄影师像猎人等待猎物进入陷阱——必须预判决定性瞬间,街头摄影中,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要求对构图、光线、人物动作进行精确把控,比如拍摄飞鸟掠过屋檐的刹那,错过0.5秒画面就失去张力,而跟拍者更像渔夫撒网,相机始终处于连拍模式,婚礼跟拍师常说:"宁可拍废100张,不能漏掉1个表情",他们需要持续记录新娘从抿口红到抛捧花的全过程,用数量保证关键帧的获取。
摄影师主导画面而跟拍师服从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静物时,摄影师会反复调整花瓶的位置,甚至用手电筒制造渐变光效,这种绝对控制权在跟拍中完全失效——足球比赛跟拍者不能要求球员"把射门动作再做一遍",纪录片《徒手攀岩》的跟拍团队需要在主角攀岩时保持隐形,用长焦镜头远距离记录,任何干预都会破坏事件真实性,这种被动性导致跟拍者常要忍受构图缺陷,比如重要时刻突然有人闯入画面。
单张作品追求完美而跟拍侧重叙事连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风光摄影师可能花三天等一朵形状理想的云,但跟拍师没这种奢侈,拍摄企业宣传片时,即便董事长讲话时背景有杂物,也不能中断录制,就像小说家必须保留某些过渡段落,跟拍者需要容忍个别平庸画面来保证事件链条完整,某次拍摄儿童生日会,蜡烛吹灭的瞬间孩子闭眼了,单张看是废片,但接上前后欢笑画面就变成了生动故事。
后期处理程度存在本质差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商业摄影常通过PS合成让手表同时呈现表盘和表带细节,这种"完美造假"在跟拍领域是禁忌,新闻纪实类跟拍只能做曝光修正,连移除垃圾桶都可能被指控篡改事实,曾有摄影师因修掉人物双下巴遭客户投诉,而婚礼跟拍师却要专门保留新娘笑出皱纹的镜头——这些"瑕疵"恰恰是真实情感的印章,就像化妆可以修饰五官但不能换头,两者的后期边界截然不同。
设备选择反映创作思维差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街拍摄影师偏爱35mm定焦镜头?因为需要逼迫自己用脚步构图,而跟拍婚礼的标配是24-70mm变焦镜头,毕竟没人能预测下一秒要拍全景还是特写,更明显的区别在于三脚架使用:产品摄影可以慢工出细活,但跟拍演唱会时,沉重的脚架反而会阻碍机动性,这些设备差异背后,是"创造画面"与"追赶画面"两种思维模式的具体呈现。


 MountainPeakAdventure
 MountainPeakAdventur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