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照片的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拍出两张截然不同的照片?问题往往出在光线上,正午阳光直射时,物体阴影生硬得像用剪刀裁出来的纸片;而清晨的斜光却能给树叶镀上金边,连水泥墙都变得柔软,试着在下午四点拍摄街角咖啡馆:让阳光从侧面45度切入,遮阳棚的条纹投影会自然形成引导线,咖啡杯的金属反光也不会过曝,阴天不是坏天气——漫射光反而能让模特的皮肤质感像被柔焦过。
构图需要制造矛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把主体放在正中央?这就像把糖直接倒进嘴里般无趣,好的构图要像煮火锅——荤素搭配才有层次,拍摄老街时,故意让锈蚀的铁门占据三分之二画面,留一小块天空给飞过的白鹭;给特写镜头时,让模特的下巴抵住画框边缘,头顶却留出大片空白,这种"不平衡"反而会让视线自动寻找平衡点,下次拍静物,试试把茶杯推到画面边缘,用一截折断的铅笔指向它,看看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快门速度是时间魔术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瀑布到底该拍成丝绸还是冰晶?这取决于你如何"切割"时间,1/1000秒能凝固蜜蜂振翅的瞬间,翅膀纹路清晰得能数清绒毛;而1/4秒会让溪流变成缠绕山石的白绸,有个反常识的技巧:拍夜间车流时,用三脚架固定相机后,故意调低ISO至100,迫使快门延长到2秒——那些红色尾灯就会变成发光血管,而静止的广告牌依然锋利如刀,这种动静对比,比全部清晰的照片多出呼吸感。
后期不是救生圈而是放大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像给照片狂加滤镜的修图,就像往隔夜饭里倒整瓶辣酱,真正的后期应该像老中医把脉——先看出拍摄时埋下的"病根",比如拍樱花时发现天空过曝,与其拼命拉高"去雾"滑块,不如还原现场:降低蓝色明度,给云层手动添加羽化选区,能前期解决的绝不留给后期,上周拍的古建筑柱子歪斜?当时退后三步用广角镜仰拍就能避免,现在用变形工具矫正只会让瓦当纹理扭曲成麻花。
设备要当仆人别当主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有人举着万元镜头却拍不出便利店阿姨的手机作品,相机参数像钢琴键,关键看手指怎么跳舞,拍儿童时,与其纠结是否要用f1.2大光圈,不如蹲下来把对焦模式设为"连续追踪",那些获奖的菜市场纪实照,很多是用24-70mm变焦镜头完成的——摄影师靠移动身体来"变焦",汗味都渗进了照片里,下次出门不妨只带50mm定焦,这个限制反而会逼你发现排水管反光里的彩虹。


 青春舞动旋律
 青春舞动旋律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