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光影层次展现山脉的立体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绵延的山脉时,许多新手常遇到画面发"平"的问题,试着在日出后两小时或日落前拍摄,此时斜射光会在山脊投下细长的阴影,就像揉皱的纸张产生的明暗褶皱,去年在黄山拍摄时,我特意等待云层移动的间隙,让阳光从45度角切入,花岗岩表面的纹理顿时活了——亮部呈现暖黄色,阴影处则透着青蓝,这种冷暖对比比单纯调节对比度有效十倍。
为什么你的湖面倒影总像打翻的颜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太多把湖面拍成模糊色块的失败案例,问题往往出在快门速度,当风速达到3级时,用1/125秒会拍出抽象油画效果,但若想要镜面倒影,必须抓住风速1级以下的时机,去年在泸沽湖,我凌晨四点架好三脚架,等风停的十分钟里,湖面平静得能数清水底鹅卵石,偏振镜要旋转到能消除水面反光但又保留倒影的微妙角度,就像调节老式收音机找信号那样耐心。
城市夜景如何避开光污染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城市灯光常变成一团团光晕,其实罪魁祸首是镜头眩光,有次在香港太平山顶,我发现即使装上遮光罩,强光仍会从侧面入侵,后来改用手掌在镜头侧上方遮挡(像给镜头打伞),同时将曝光补偿降1.5档,霓虹灯在暗调中反而更璀璨,还有个反常识的技巧:雾霾天其实更适合拍夜景,空气中的微粒会让光线产生丁达尔效应,就像给城市罩了层柔光纱。
野花特写怎样避免"植物标本"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微距镜头不是万能的,去年在呼伦贝尔草原,我见到有人把野花拍得像实验室解剖图,关键要让花朵与环境产生互动——等一只蜜蜂飞进画面需要半小时?值得!用反光板将阳光折射到花瓣背面,薄如蝉翼的纹理瞬间通透,更绝的是雨后拍摄,水珠挂在花蕊上时,用200mm长焦反而比微距镜头更能保留空间感,就像透过望远镜看微型星球。
沙漠线条如何拍出丝绸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敦煌遇到沙丘线条总被拍成锯齿状的情况,问题出在正午顶光,后来改在沙尘暴过后的傍晚拍摄,空气中悬浮的细沙成了天然柔光箱,将白平衡调到阴影模式,沙浪会泛起蜜糖般的色泽,有个野路子:故意让镜头沾点沙粒,逆光时会产生星芒效果,就像透过结霜的玻璃看夕阳,记住在沙漠里换镜头要比厨房换菜板还小心。


 青春舞动旋律
 青春舞动旋律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